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形式更多样的方向发展通常上部楼层布置为住宅,下部楼层作商场使用。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上部需要小开间的轴线布置和较多的墙体以满足住宅的要求;下部则要求有尽可能大的灵活空间,柱网要大,墙要尽量少。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阐述某工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对高层商住楼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高层建筑的多功能、综合用途的发展,下部需要为较大柱网空间(商铺、酒店),上部则需要小开间剪力墙轴线布置房间(住宅、公寓、办公)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结构设计为满足此需求而采用"转换层",特别是上部为小户型住宅时,墙体布置复杂多变,坚向结构轴线对不齐,设计往往采用厚板结构转换层.本文结合商住楼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为例,对厚板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惠聪 《科技信息》2009,(22):I0260-I0260
目前,在很多的高层建筑中,转换层就是为了将下部楼层的大跨度、大空间框架结构转换为上部楼层的小跨度、小空间框架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本文根据转换层的结构特点,指出了应认真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转换层专项施工方案,并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监理过程中,应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监理。  相似文献   

5.
高层住宅的功能要求多样,除满足上部住宅合理使用要求外,还需满足底层大空间的商业用途以及地下室停车库的功能要求,为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进行结构抗震设防超限审查。共和西三、四号铁路职工住宅楼就是这类高层建筑,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该工程的结构设计情况,对这类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探讨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并向多功能的大空间发展。在高层建筑中经常会遇到底部需要大空间,上、中部需要不同的大小开间和不同的用途的建筑用房,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构件。文章介绍了高层建筑中结构转换层的建筑功能、主要型式、特点及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7.
丁永华 《科技信息》2009,(13):306-307
为了适应建筑物上部小空间下部大空间的功能需要,需在两种结构的交接部位设置过渡结构,使得建筑结构也随之变化:根据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施工过程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介绍该类转换层结构的模板支撑方案、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措施。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以及技术措施,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鹿  张凯歌 《科技信息》2011,(13):671-671
随着高层建筑使用功能朝综合化的方向转变,同一建筑垂直方向上使用功能转换的情况越发普遍,如下部楼层为柱网开间较大的大型商场、酒楼,上部楼层则为柱网开间较小住宅等。当上下楼层竖向结构形式差异较大、竖向柱网轴线错位情况显著时,则需要在结构产生变化的楼层设置"转换层"。部分竖向构件在转换层处被打断,使竖向力  相似文献   

9.
蒋乐 《广东科技》2008,(3):26-27
在高层建筑的实际工程中,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由于底部大空间,使用灵活方便,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转换层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中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公路曲线型跨线桥的上部结构施工中,满堂支架法是长期使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当今桥梁路径大、墩柱高以及上部结构断面大、自重大等特点,对满堂支架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在搭建满堂支架前,要预先制定搭建计划,并对结构形式、荷载分布、受力特性等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确保支架结构安全,且加载后的变形在允许范围之内。以某高速公路的一座4~25m上跨天桥为例,对该桥满堂支架的布置形式进行探讨,并从地基承载力、小横杆、大横杆、立杆、顶托型钢及箱梁腹板处的杆件受力进行验算。由于该满堂支架同时要满足下部预留通车横洞的需求,因此对预留横洞的门架型钢进行了验算,并对支架搭设及通车门架安全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汪国煊 《科技资讯》2009,(13):109-109,111
一般来说,当建筑物上部楼层竖向结构体系或形式与下部楼层不同,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到下层,就必须在结构改变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即结构转换层。而梁式转换层结构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综合楼地基湿陷等级及承载力很不均匀,上部荷载差异大,功能复杂,平面不规则,跨度大,楼板局部不连续,有错层。设计采用土工加筋带处理地基,经济指标和实际效果良好: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计算结果显示,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结构整体变形等各项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适应建筑物上部小空间下部大空间的功能需要,需在两种结构的交接部位谩置过渡结构,使得建筑结构也随之变化,所以梁式转化结构的施工尤显重要。文章阐述了梁式转换结构相关特点,基于施工要求,探讨了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带有双塔楼的高层建筑结构是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双塔楼都采取在上部塔楼间某些楼层设置连体(如连廊)的结构形式,既加强了两塔间的联系.又使连体自身具有了特殊的使用功能,如用作观光走廊或咖啡吧、餐厅等成为城市的景点之一.由于  相似文献   

15.
邵志超 《科技资讯》2010,(19):85-85,87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转换层是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由于转换层形式多样,施工方法也千差万别,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本文以某20层建筑为例介绍了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建筑越建越高,越建越大,同时其建筑空间也朝着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在同一幢建筑物中,既要求有小开间的住宅,又要求有大空间的商场;既被设计为办公室,又要求有大空间的停车场。设计综合功能的建筑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大潮流。尤其是现代大城市用地紧张以及复杂的立体交叉更需要如此。因而,伴随这种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转换层结构应运而生。转换层属于水平结构,用它去改变下方楼层柱子  相似文献   

17.
梁式结构承爆极限荷载的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梁式结构“上部爆除,下部保留”过程中的极限荷载问题;把炸药在砼中爆炸时应力波的峰值超压视为结构承受的静荷载,依据强度设计原则,建立了梁式结构承爆时必须满足的数学关系;用计算机求出了极限荷载,所得结果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8.
总结近年来设计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分析楼板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受力特性,细述楼板的"计算设计"、"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以"楼板协调各抗侧力构件(结构)共同工作"为主线索,提出楼板设计的一些思路:楼板的平面布置要满足规则性要求;楼板的竖向布置要满足均匀性要求;楼板应有一定的配筋和尺度,以形成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薄弱部位楼板,要增加板厚、加强配筋.  相似文献   

19.
目前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隔震体系在设计分析过程中均将填充墙作为非结构构件,未充分考虑填充墙不同布置方式对隔震体系和隔震设计的影响规律。以8层RC框架填充墙隔震体系为研究对象,考虑填充墙平、立面不同分布的10种模型,建立RC框架隔震结构非线性分析有限元模型,探讨填充墙对RC框架隔震体系性能及相应隔震设计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墙的不同布置方式对结构前3阶影响较小,对高阶振型影响显著;现有不考虑填充墙影响的纯框架隔震设计方法得到的减震系数偏小,夸大了减震效果,进行上部结构设计会导致其偏于不安全;填充墙竖向不均匀的隔震结构,在未布置填充墙的楼层会发生刚度突变,尤其是靠近隔震层的下部楼层地震反应突变尤为明显,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破坏;填充墙水平不均匀的隔震结构,X或Y向未布置填充墙时变形突变较明显。因此,建议在隔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填充墙的布置,隔震层以上1~3层尽量布置填充墙,避免出现底部薄弱层而对整个隔震体系安全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林 《河南科学》2012,30(9):1287-1291
以280 m高郑州会展宾馆为例,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布置结构体系和方案时需保证竖向刚度均匀、平面布置对称以及构件尺寸合适,结构的强度设计与延性构造措施可满足"三个水准、两个阶段"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周期、位移、扭转、地震剪力系数、倾覆弯矩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研究结论为类似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