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再论科学道德问题”的文章。该文发表后为其他杂志一再转载,如《新华文摘》(1992年第1期)、《山西农业科学》(1992年第1期)、《教育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生物学通报》(1992年第3期)等都先后转载此文。十余年后《四川动物》(2003年第3期)再次转载此文。一篇呼吁重视科学道德问题、介绍科学道德基本规范的文章,得到如此重视、产生如此影响,十分不寻常,但是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3.
施瓦兹在1950—1951年出版的两卷本《分布理论》是广义函数理论的经典著作。他1944—1948年间的三篇相关论文已经奠定了《分布理论》的核心思想,在这三篇文章的基础上,施瓦兹对其早期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完成了《分布理论》。对施瓦兹早期的这三篇文章进行探究表明,他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古典函数的运算入手,将其表示成泛函的形式,进而运用对偶思想,得到分布的相关运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研究是在1853年5月底开始的,对印度的研究在6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进行了初步的书信讨论。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概括性总结是《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论文,分别于1853年B月10日和1853年7月22日发表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两篇文章既是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感谢张勤教授写了一篇题材重要、观点鲜明、论述清楚的好文章——“中英文‘一稿两投’的道德问题思考”,感谢《科技导报》发表了这篇文章并组织讨论相关学术规范。这正是我思考再三、有话想说的题目。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一篇传统名篇,选人中学课本已有五十多年了。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写出了当时故都北平之秋的清静与悲凉,读后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7.
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矛盾日益深化。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新贡第德》周报在5月20日一期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法国、在整个西欧的扩张发出了警报,并主张西欧的大公司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6月1日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特别报道,野心勃勃地谈到美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好机会。这篇报道虽然也提到欧洲国家的竞争和民族主义情绪问题,但认为比起亚、非、拉丁美洲来,则“不必太担心”。下面是这两篇文章的节译。  相似文献   

8.
何迪 《科技信息》2010,(34):194-194
《Vanity Fair》是英国文库中的瑰宝,作者萨克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19世纪英国物欲横流的社会画卷。这篇小说笔调暗含讥讽却又不乏幽默风趣,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可读性上讲都可谓佳作一篇。伍光健先生将此文译作《浮华世界》,以其简洁明快的译笔把这篇外文读物带给中国读者(有时又将中国读者带去萨克雷的《Vanity Fair》。)此文将伍光健先生翻译的《Vanity Fair》的序言部分《Before the Curtain》与原文做对比阅读,并记录下一些不成熟的"比"后感。  相似文献   

9.
亚洲的战争     
約翰逊政府把侵略越南的战爭逐步升級,美国国內外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战爭的怒潮也逐步高涨。美国资产阶級評論家李普曼对此深感忧虑,屡次在报端指出美国担当“世界宪兵”角色所招来的孤立和危险。他在七月二十八日《紐約先驅論坛报》上发表的文章是最近的一篇。关于約翰逊主义在国內遭到越来越强大的反对,李普曼此文没有詳細談及,六月七日法国《快报》周刊的一篇文章却可作为补充。下面是两篇文章的节譯。——編者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关事实可以知道,叶德浴先生的《郭沫若对鲁迅态度剧变之谜》、《关于郭沫若的〈蒐苗的检阅〉》两篇文章呈现出不明情况、扭曲事实、想当然、断章取义、未能知人论世、牵强附会、故意曲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现在要谈谈另外一篇题目也是《鲁迅与许羡苏》的文章(发表在92年《人物》杂志第五期上).此文(以下我就用“此文”代替“另一篇《鲁迅与许羡苏》”)作者的思路,正好与我上次提到的吴作桥的《鲁迅与许羡苏》相反.  相似文献   

12.
隐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在历代文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奇文,北宋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后人对这篇文章的推崇和它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篇文章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  相似文献   

13.
欧元春 《科技信息》2011,(21):I0208-I0210
1953年,阿瑟·米勒将一桩发生于17世纪的荒谬捉巫案创作成了回应麦卡锡主义的剧本《严峻的考验》。在此剧本中,米勒试图超越罪恶本身的探讨而来观察罪恶带来的结果。在道德的伪装下,人们趁机发泄自己的嫉妒和敌意,向同胞肆意报复。在此背景之下,米勒通过剧本召唤理想的道德良心,以此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米勒将此研究集中在人物塑造上,用一种悲剧性的但高尚表达手法,呼唤和赞美个人的道德良心。本文通过分析人物的塑造,揭示此剧的道德主题和米勒对于个人良心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9月29日,《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4篇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4篇文章都是关于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分别是近年在贵州与重庆两个地点发掘的化石。这些早期鱼类的发现,给了人们窥探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形态的“惊鸿一瞥”提供了机会,为解开有颌类崛起之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研究是在1853年5月底开始的,对印度的研究在6月2日给恩格斯的信中①进行了初步的书馆讨论。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概括性总结是《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论文,分别于1853年6月10日和1853年7月22日发表在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两篇文章既是对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印度以及东方问题研究的总结。义章中叽确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使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分析。1853年,俄国同西欧列强在近东和巴尔干半岛上矛盾日益尖锐。后未爆发了克…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句话新闻     
世界自然科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在6月2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刘可为担任第一作者的论文《一个兰花的自发授精策略》,并在刊物的封面上对文章作了特别推荐。据悉,由于这篇文章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的独特价值,《自然》杂志专门在英国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这一全新的研究发现成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08,(5):12
两种细菌放在一起,能生成新细菌吗?4月11日的《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说,新研究显示,动物肠道中存在的两个细菌品种正在融合为另一种单独的品种。该情况可能开始于牲畜的驯化过程。驯化过程能使这两种细菌在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藏的《王应遴杂集》内收有5篇天文学方面的文章,这5篇文章不仅在研究明末立法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为了解王应遴(?-1645年)的天文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尤其是对确定他为《经天该》实际作者提供了新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