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的注释存在一些可议之处。该文就《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瓶"、"役"等十条注释提出商榷意见,以供教材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归田赋》和《归去来兮辞》同为归田之作,却颇有不同。最直观的是“归”的轨迹不同。张衡、陶潜分别沿着一条直线:尘世→田园和一个圆圈田园→尘世→田园而归。由此透射出二人心中家园的不同:张家在尘世,陶家在田园。其价值取向和人格形象也因此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而其平生的经历和文学作品的基调恰是证明。  相似文献   

3.
汉代昭显神仙意趣的古乐府,可分为贵族、民间和文人三类,它们主要分布于郊庙歌辞《郊祀歌》、鼓吹曲辞《铙歌》、舞曲歌辞以及相和歌辞中。因为帝王对神仙信仰的倡导,汉乐府通过对神仙形象的刻画、对人仙同游场景的描摹、对神仙生活的艳羡等,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并对六朝游仙诗和文人乐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5.
历史多有惊人相似之处,这本不足为讶;然而,渊明有无心出岫之制,而定庵有倦飞知还之作,则殊可称奇。下列一首《己亥杂诗》,就俨然是一篇《归去来兮辞》:男儿解读韩愈诗,女儿好读姜夔词。一家倘许圆鸥梦,昼课男儿夜女儿。伤时骂座的龚定庵,竟然与悠然南山的陶渊明息息相通,真是不可思议!其实,细  相似文献   

6.
《周易》又名《易》或《易经》历来被推崇备至,奉为“群经之首”。它是一部研究“天人之学”的哲理著作,但从它的卦爻辞中保存着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闪烁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这里仅从《周易》卦爻辞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进行操索,不难发现它在义学艺术上的价值。《周易》卦爻辞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歌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以下一些特色:《周易》卦交辞中有些对古代抢婚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抢婚”是父系氏族社会里的一种特色的婚姻礼仪,名叫“掠夺婚”,它虽然是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但男女青年大婚前…  相似文献   

7.
1906—1907年出版的《理学杂志》刊发了《二百六十年前理学大家方以智传》和《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这2篇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将方以智和墨子视为理学大家和物理学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理学之历史,是日俄战争之后部分中国传统文人反思"中体西用"框架,尝试融合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例证,也集中体现了《理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在学术之普及,期望在我国之富强。以往关于方以智与墨子的研究并未提及这两篇。  相似文献   

8.
自居易的《新乐府》有入乐之动机,却无入乐之事实,故本质上属准歌辞。本文提出“歌辞造型”的概念,认为自居易在《新乐府》中十分注重“歌辞造型”,并以《七德舞》、《法曲》、《海漫漫》、《天可度》为例进行了分析。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评“诗”的标准出发,对白居易《新乐府》的艺术性提出一些批评如形式刻板、直白浅俗、冗长繁复、不合规范等,其实如果从歌辞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其佳处。  相似文献   

9.
大调曲子是传承于明代的俗曲,六百多年以来,在民间生长,为文人所推崇。本文解读了大调曲子《葬花》对经典的传承和对艺术的创新,并对《葬花》中的曲牌的调式调性、音调色彩、演唱方法、节奏运用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对作品曲体结构、行腔用韵和三弦伴奏的探究和解读。学习并研究黄天锡运用大调曲子这一曲艺形式,完美塑造出"黛玉葬花"的创新手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调曲子。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柳敬亭传》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新增加的篇目之一。课文中写的柳敬亭,与作者黄宗羲大致同时,是明末清初一位极负盛名的说书艺人。关于这位艺人的说书技艺,曾引起不少文人的兴趣,他们纷纷为他作传或专写他的说书风韵,例如明末的小品文代表作作张岱就曾写有一篇题名为《柳敬亭说书》的文章,记叙他在南京的说书情况。这篇文章并不长,为了有助于理解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叙写,不妨把它找来看一看。  相似文献   

12.
文人和侠客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两个群体,历来统治者最烦,最怕的就是这两个群体,司马太公在《史记》里也早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社会只要这两个群体一旦联合,必然天翻地覆。从孔子始,一代代文人共同建立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文人有文人的自豪,但也有千古文人痛---“世间多少妙书生,若个沙场乃里行”。加之文人整日伏案写作。体弱多病的文人希望有强壮的身体,才有了最初传颂的侠客吧!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三年七月三日,郭沫若写了《道德与良心》一文,发表在同年七月七日《创造周报》第九号上。这篇文章对于研究郭沫若早期的伦理思想很有价值,但不知什么原因,作者所编的专集、文集和选集均未收录此文,有关研究郭沫若的论著、资料,也很少涉及这篇作品,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篇佚文了。笔者撰写此文,试图对《道德与良心》作一简略的介绍、评论,希望能对认识郭沫若早期思想的特点有所帮助。因为郭沫若这篇文章篇幅很短,故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学史和语文教育的高度评论了李廷扬的《语文新论--美辞论》,指出这是一本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功能的好书,是修辞学和语文学园地里的一杂鲜艳的奇葩,评述了该书的三个特色: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立意就是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作文构思过程中,立意是首要步骤。“开千枝花,一本所系”,立意这一步走得好不好,对全文关系极大。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立意是否集中,又决定材料取舍、详略安排是否恰当。我国历代文人把立意称为文章的“主脑”,不惜惨淡经营,搜索枯肠,以求深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和不朽的佳作。试想,如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只是吟哦山水、彩绘风月,而不借景抒情,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立意,恐怕早已被世人遗忘。历代题咏鹤雀楼的诗不下百首,为什么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南省楼》却流传至今呢?这首  相似文献   

17.
《西游补》是晚明文人董说创作的一部通俗小说,但长期以来它的独特价值和特殊地位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力图从作家创作宗旨、思想倾向、作品取材、作品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西游补》与《金瓶梅》、《红楼梦》的对比,论征《西游补》是我国古代文人独创长篇通俗小说的发初之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神猴原型及其在东西方的比较进行的个案研究。全文阐述了这一形象如何从民间文学走向文人创作,继而走向世界,在东西方引起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究竟是懦林的丑史 ,还是儒林的痛史 ?一代文人是厄运的制造者 ,还是受害者 ?小说批斗的锋芒是指向一代文人 ,还是指向厄运本身及其制造者 ?这是确定小说基本倾向的问题。长期以来 ,不少评论认为《懦林外史》就是揭露儒林群丑。然而 ,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小说实际。《儒林外史》第一回回目“敷陈大义 ,隐括全文”就提示了全书的主旨 :“一代文人有厄 !”并且确定了对一代文人遭厄运的基本态度是同情 ,一代文人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厄运的受害者 ,而不是厄运的制造者。全书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意义 ,比这一提示自然还要丰…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拟作的主题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拟作显示本辞主题的因袭与变易,这源于"桑林母题"的丰富性,而表现为"贞妇"道德因素的逐渐丧失、采桑女向文人欣赏情趣的转化、"夫婿"夸饰的浪子转换、"使君"形象的负面消减,结归于本辞主题的渐趋弱化,乃至完全消失.其主题演变的诸端轨迹反映了文人拟作之于乐府旧题及典实成辞的祖述机制,这与今世"创作论"的拘执不啻胡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