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包裹磁流体的淀粉纳米颗粒(StNP@Fe2O3), 再经叶酸活性物质(FA-PEG-NH2)修饰, 得到叶酸-磁性淀粉纳米颗粒(FA-StNP@Fe2O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显示, 所得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250 nm;邻菲罗啉法检测FA-StNP@Fe2O3的含铁量为2 mg/g. FA-StNP@Fe2O3纳米颗粒在交变磁场下作用30 min, 可使环境温度(37℃)升高到42~43℃, 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磁热效应. 将纳米颗粒分别与HUEC-12正常细胞和Hela肿瘤细胞共培养, 经交变磁场作用后, 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实验、Hochest-PI双染色分析、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纳米颗粒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效应, 结果表明, FA-StNP@Fe2O3纳米颗粒在未加磁场时,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而在一定交变磁场强度作用下则能有效地诱导HeLa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率为13.4%, 普鲁士蓝染色实验显示, 叶酸修饰有助于FA-StNP@Fe2O3纳米颗粒靶向识别HeLa细胞. 研究表明, FA-StNP@Fe2O3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磁热治疗效果, 可望应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
3.
双醛淀粉纳米颗粒制备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和交联法, 用高碘酸钠(NaIO4)氧化可溶性淀粉(St)成功制备了双醛淀粉纳米颗粒(DASNP). 红外光谱仪检测显示所得颗粒含有醛基, 并用“碱消耗法”测定醛基的含量为(50±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结果显示该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 热分析(TGA-DTA)表明DASNP的热稳定性比淀粉纳米颗粒(StNP)、双醛淀粉(DAS)有明显提高.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颗粒结合多柔比星(DOX)的最适宜质量比为15:1, 并对药物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细胞实验证明该颗粒的低毒性. 载药颗粒(DOX-DASNP)与人乳腺癌MCF-7细胞共培养, 发现DOX-DASNP能长时间释放药物作用肿瘤细胞, 增强了药效. 结果显示, 所制备的DASNP热稳定性好, 颗粒小, 生物毒性低, 对药物具有缓释作用并提高药效,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的非病毒DNA传递载体: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DNA传递是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及其医学应用的重要技术。安全高效的DNA传递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伴随纳米生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纳米DNA传递载体为此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OP-10/环己烷/氨水微乳液体系合成了不同粒径的硅纳米颗粒,并利用正交分析阐明了该体系中各组分对硅纳米颗粒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成功地在小粒径(约20nm)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多聚赖氨酸,研制出复合纳米材料-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DNA结合分析及DNaseI消化实验发现,多聚赖氨 酸-硅纳米颗粒能有效结合和保护DNA。细胞转染实验发现,它能高效传递DNA进入HNE1细胞,并产生高水平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这些结果表明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DNA传递载体,并将可能在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氨基化SiO2纳米颗粒的新型基因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硅酸乙酯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油包水形成的微胶囊中同步水解的方法, 制备了大小均匀的氨基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由于表面氨基化使纳米颗粒在一定的pH环境下的x (zeta)电位为正值, 与带负电荷的质粒DNA通过静电结合能快速形成纳米颗粒-质粒DNA复合物, 并对结合的DN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 构建了基于氨基化SiO2纳米颗粒的新型非病毒型基因载体, 应用这一新型基因载体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表达载体pIRGFP导入COS-7细胞, 并在细胞内产生高水平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
基于氨基化SiO2纳米颗粒的新型基因载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正硅酸乙酯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油包水形成的微胶囊中同步水解的方法,制备了大小均匀的氨基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由于表面氨基化使纳米颗粒在一定的pH环境下的ζ(zeta)电位为正值,与带负电荷的质粒DNA通过静电结合能快速形成纳米颗粒-质粒DNA复合物,并对结合的DN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基于氨基化SiO2纳米颗粒的新型非病毒型基因载体,应用这一新型基因载体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表达载体pIRGFP导入COS-7细胞,并在细胞内产生高水平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7.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够与靶标物高特异性地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可作用于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及细胞等.由于对靶标物具有高选择性,核酸适配体可赋予递送体系靶向特异性,同时增加递送药物及成像试剂在肿瘤组织内的富集,在分子诊断和体内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基于聚丙烯酸(PAA)修饰的NaYF4:Yb/Er/Nd@NaYF4:Nd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PAA),将其封装于AS1411核酸适配体修饰的脂质体(Apt-Lip)中,构建了一种近红外(NIR)光激发的光学成像及靶向识别的UCNPs@Apt-Lip多功能纳米平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水合粒径、Zeta电势及共聚焦实验图表明成功制备了具有独特的核@空腔@壳构造的纳米体系.流式细胞仪和靶向细胞荧光共聚焦成像实验结果表明UCNPs@Apt-Lip材料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靶向识别及荧光成像的能力.该多功能纳米平台具有上转换发光成像的可动核心,中空内腔和靶向壳层等独特性能,有望推动其在光催化纳米反应器、药物输送、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核酸适配体是一类能够特异性地和靶物质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它可作用于蛋白质、金属离子、小分子化合物、细胞膜表面受体等靶标.其结合能力可与抗体相当甚至更强,同时具有低免疫原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并可结合各种药物及载体构建多元复合靶向给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结合化疗药物,或以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介孔二氧化硅、量子点和磁性纳米粒)、树枝状分子、脂质体、胶束等纳米粒子为载体的药物传递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异喹啉类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与腺嘌呤(A碱基)在酸性条件结合力下降的特点,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DNA酶切保护性以及易于生物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载体,发展了一种基于聚A链(Poly(A))/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oly(A)/SiNPs)的pH可控释放抗肿瘤药物体系.在该体系中,选择了甲氧檗因(coralyne)作为药物模式分子,通过共价修饰方法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Poly(A),获得Poly(A)/SiNPs颗粒,通过A碱基-甲氧檗因-A碱基结合方式构建了甲氧檗因载药体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载药体系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药体系的稳定性和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释放情况,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和MTT方法分别考察了该体系在Hela细胞内的定位以及杀伤效果.结果表明:Poly(A)被成功修饰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上后能很好地与甲氧檗因结合,构建甲氧檗因载药体系,该体系在中性条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在酸性条件下(pH6),由于甲氧檗因与A碱基的结合力减弱而被释放出来,实现pH的控制释放.细胞成像结果显示,该载药体系能被细胞内吞并聚集于溶酶体内,通过利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释放药物,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该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甲氧檗因抗肿瘤药物的装载和释放,为发展这一类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溶剂热压方法, 以ZnO纳米颗粒和不同种类的溶剂为原料, 制备了介于纳米粉体和纳米陶瓷体之间的过渡态——体块ZnO多孔纳米固体, 并研究了水热热压条件下ZnO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 当水在ZnO纳米颗粒间分布不均匀时, 在水较多的区域, ZnO纳米颗粒会溶解到高温高压下的水中. 温度升高水汽化并从固体中逸出时, ZnO纳米颗粒经历自组装过程而形成一些“纳米花朵”(nanoflowers), 并且这种自组装行为对于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质有很大影响; 相反, 如果水在纳米颗粒之间均匀分布, 则可以得到ZnO多孔纳米固体, 而且其孔径比较均匀. 另外, 实验结果还表明, 通过改变溶剂的种类、热压温度和压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ZnO多孔纳米固体的孔径及孔容. 热分析结果显示, 这样制备的ZnO多孔纳米固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由基随机共聚反应原理, 合成了P(FAAn-co-NIPA-co-AAm-co-ODA)聚合物, 该聚合物兼具温度响应性和叶酸介导肿瘤主动靶向能力, 并在水中自主装形成胶束. 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胶束的临界相变温度(LCST)及水合粒径进行了考察, 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胶束的粒径及形貌. 胶束粒径为80 nm, LCST为43℃. MTT实验结果显示, 胶束载体对A549和Bel-7402肿瘤细胞基本无毒性. 装载近红外荧光探针(ICG-Der-01)的胶束在MDA-MB-231和HCT116荷瘤裸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证实, 该胶束载体具有明显的叶酸靶向能力与热靶向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微纳米机器人指的是尺度在微纳米级别(几纳米至几百微米)的微型机器人,其能够将磁能、光能、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运动,具备能完成更高效、更精确局部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潜在功能,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详细介绍了微纳米机器人的制备方法,阐述了相关驱动手段,总结了其在靶向医疗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活体应用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两种顺铂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连接物质对顺铂(cis-dichlorodiamine platinum, 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meter particles, MNP)形成复合物的影响及所形成CDDP-MNP的特性. 分别采用高分子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SA) 和小分子油酰肌氨酸(N-oleoylsarcosine, NOSARK)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的连接物, 并与以羧甲基葡聚糖(carboxymethyl dextran, CM-dex )为载体的CDDP复合物作对照,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光子相关光谱(PCS)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CDDP-MNP的理化特征, 并通过载药量和稳定性的比较来评价两种分子量不同的连接物的优劣.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A改性的CDDP-MNP呈基本均匀的圆球体, PCS直径分布约为43~52 nm, 磁核平均粒径为(8.8±1.3) nm. SA的载药量大于NOSARK, 与CM-dex相当. 以溶液形式保存在4℃条件下40 d后, SA改性的CDDP-MNP复合物仍然稳定. 结果表明, SA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的修饰物明显优于NOSARK, 天然的SA可替代CM-dex作为CDDP与磁性纳米颗粒的连接物. 实际应用时则要同时考虑最大可逆荷CDDP量和可逆结合的CDDP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核壳结构Au@Pt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预先制备的Au胶体溶液中,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用氢气还原K2PtCl6 合成了以Au为核心, 以Pt为壳层的“核@壳”结构(Au@Pt)纳米颗粒. 对样品进行了UV-Vis表征, 结果显示, Au胶体特有的表面等离激元吸收峰强度随着K2PtCl6还原量的提高而递减; TEM检测表明, 胶体溶液中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由于PtCl62-的还原(生成Pt原子)而明显增大, 预示着Pt原子在Au胶粒表面沉积形成了厚度均匀的壳层. 样品的XPS检测结果也清楚地揭示, 随着样品中Pt比例的提高, Au谱峰的强度减弱; 并且当Pt:Au原子比增加至2:1时, Au谱峰完全消失, 表明在颗粒表层形成了完整的Pt壳层, 即此时的金属颗粒具有Au@Pt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