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人神关系的探讨也一直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美国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但上帝对于人的意义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是基于人的自由来言说上帝问题的,这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主义以及近代以来的世俗人道主义陷入自由的困境相关。同时,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也与20世纪前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朝圣"精神与西方近代以来对人的高度颂扬相结合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中,德国的神秘主义思想和俄罗斯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均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智能设计论:一具行走的僵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物种从何而来,上帝创造派和自然进化论的争斗一直没有休止。尽管宣扬上帝的人总有些新的解释,但无法自圆其说让他们屡次败下阵来。真正的自然规律在历史的检验中更加清晰,不容质疑。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通过对人的二元解析,发现了人的世界并将其划归上帝的领地。它要求“外在的人”要服从世俗社会秩序,“内在的人”则独立于世俗秩序,只受上帝支酸,它申张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拒斥在国家权力的干预,这是西方个人自由观念的原初形态。内在自由是完整的自由的一部分,也是其由以生成的基点,它虽然在中世纪受到教会的桎梏,但在宗教改革后其本来意义又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9.
曹敏 《科技信息》2008,(10):154-154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当基督教将异教诸神一统化并进而人格化后,在西方人面前,耸立起一尊全知全能、至高无尚的神。为了使上帝能起惩戒、安抚作用,庞大的教会组织,众多的神职人员应运而生,在他们不遗余力地鼓吹和灌输下,基督教提倡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渐渐融进西方民族的精神之中,于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人物类型:神职人员。这些人担负起超人的责任,处在连接上帝和人的特殊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正是在他们的言行中由抽象变异为具体,神职人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上帝在世俗生活中的代理人。但是神职人员的角色职能从诞生起便与人自我的欲望和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作为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宗教教义要求他们有忘我的献身精神,甚至奉献自已的整个生命。他们所宣扬的“灵魂净化”过程,实质是抛弃自我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人尽有情,谁能无欲?”他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基督教中关于上帝和人的关系的思想。首先用创世纪中有关上帝造人及亚当堕落的描述为铺陈.接着从三个大方面讨论了上帝和人的关系:人对上帝的依存关系:人和上帝的一种直接交往关系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最终得出“上帝中心论”的结论,即上帝居于中心地位,人必须服从上帝。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学作为影响西方法律思想数千年的经典法哲学理论,提出了自然法与人定法的二分论.认为应以自然法做为评价人定法效力的根据。而对于自然法的来源,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要么是源自上帝的意志,要么是根据人类理性的命令。自然法对人定法价值的评价、批判逐步促成了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的一些重要观念是西方诗学入思的前提之一。其中,上帝创世说对西方诗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文学创作本质,创作主体的客观化立场等命题中。  相似文献   

15.
撒旦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来源于《圣经》,是”恶”的化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这一人物身上发掘出了更多的内涵。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中,撒旦虽不是上帝,但行使的正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给人间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学长廊中,有两位女性形象格外地引人注目;一位是《红字》中的海丝特,另一位是《荆棘鸟》q-的梅吉。这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爱情故事小说,却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她们所爱之人都是与上帝长相厮守的神父,她们都为所爱之人育有一个孩子,都揭示了宗教的残酷和禁欲主义的丑恶。她们用女人特有的方式与上帝对抗,在与上帝争夺爱人的较量中,揭示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通过对人的二元解析,发现了人的内在世界并将其划归上帝的领地.它要求"外在的人"要服从世俗社会秩序,"内在的人"则独立于世俗秩序,只受上帝支配.它申张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拒斥外在国家权力的干预,这是西方个人自由观念的原初形态.内在自由是完整的自由的一部分,也是其由以生成的基点.它虽然在中世纪受到教会的桎梏,但在宗教改革后其本来意义又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翟媛媛 《创新科技》2007,(12):24-26
无论是上古时代的女娲,还是西方传说中的上帝,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能力:用尘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不仅和神有相同的样貌,最重要的是能够使用工具和进行思维活动。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将机器赋予生命。人们形象地称他们拥有"上帝之手"。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有两种主要的法的本质观。其一认为 ,正义是一种客观存在 ,法的本质即正义 ,法是一种理性行为。其二认为 ,上帝是法的终极基础 ,法的本质即上帝的命令 ,法是上帝的意志行为。前一种观念来源于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 ,后一种观念来源于犹太——基督教的唯意志主义。这两种反差巨大的法的本质观成为了西方法律思想的双重历史起源 ,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将理解西方法律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良心的起源,得出西方起源于"上帝",中国起源于"人"的不同结论。通过对中西方良心起源的探索,让人们充分理解良心是个极具价值的传统伦理概念,也可以说是利用历史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探索良心的本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