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科与王船山同为欧洲和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家,也是中西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们的历史思维中不但拥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还有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比较他们的历史进步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史学史以及史学思想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寻找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2.
3.
文化自觉源于对社会与人生的,是指人类在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形态。建筑是城市文化风格的显著性标志,是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一种视觉上的具体体现形式。任何一座城市都应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十三朝古都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浓郁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西安城市建设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古建筑风格并取得文化创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陈明媚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3-27
文化通过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理想信念、归属意识而发挥其价值作用.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理解、接受、热爱、需求使文化得以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重重困境,尤其突出的是少数民族本身不能自觉地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自觉意识的丧失或逐步丧失,缘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传承主体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一旦缺少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任何外来的推动力,都是难以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教育处在教育文化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贫困文化环境和非文化环境、反文化环境的复杂交融之中.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自主教育成才的系统文化环境.大学生是先进文化选择和传承的主体,也要弘扬文化自觉精神,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鉴别改造贫困文化,减少非文化因素消费和坚决抵制反文化因素侵蚀. 相似文献
6.
龙岩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着学校办学特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导性与超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高雅性与多元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实现了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自唐宋至近现代以来,世代定居在安宁河流域的多续人与周边诸族群发生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层次互动。这种历史记忆与族群互动,自然在多续藏族群体的内心深处形成巨大反差,族群意识因而不断得到强化。袁晓文研究员以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求学生涯、工作阅历为个案,叙述并分析了一位藏学家对自己所属族群的族群观。一叶知秋,在全球化、经济化、一体化趋势加剧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文化自觉理念,学者对于诸多在语言、历史、文化上处于弱势的族群应更多一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9.
10.
陶海柱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0):50-52
学术能力已成为当前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树立良好的学术人格是成为学术型馆员的必要前提。继承和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基本要求的儒家传统君子观中的合理成分对馆员树立新型学术人格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比较旧"五常"——传统君子观的伦理内涵与新"五常"——确立馆员学术人格的伦理诉求,提出了构建馆员学术人格的伦理态度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安徽省文化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创意人才短缺、文化科研支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挑战。基于文化自觉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构建符合文化自觉理念内涵的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方法,对安徽省2010—2020年文化产业在文化自觉理念指导下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10—2020年安徽省文化继承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文化创新能力不显著。有鉴于此,建议安徽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创新的核心能力,增加对文化科技研究院所的机构支出,加大文化创新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安徽省文化产业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自觉在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指向和未来指向,教学效果具有群体指征和个体指征,教学过程具有显性因素和隐性色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方法创新则要求展现人文魅力、加强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提倡“文化自觉”意识,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触合,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唯有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之伟大。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态势,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成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来自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一种文化使命和责任,它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郑荣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8,11(2):63-66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西方的入侵,林则徐敢于正视现实,揭露清政府之弊政,并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这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开端,对于唤醒民智,正确认识中国和西方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立场所限,林则徐的文化自觉意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解读林则徐的文化自觉意识,对于增强文化自主能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鑫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3,16(1)
文化自觉是在全球化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人文反思,是主体对文化对象所做的理性分析和展望.主体立足于既有的文化资源,以世界化、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整体性的文化面貌.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文化自觉在走向了大众化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其审美教育意义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针对文化自觉的普及,围绕文化自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意义、经典范式、情感品质及文化环境四个维度构成了对文化自觉审美教育的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17.
刘琉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2)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是要靠人来进行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认识到“非遗”深厚的文化魅力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坚守.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指地方高校教师对自己所履行的文化使命的清晰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指导下的主动的文化实践。文化自觉的内涵有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发现和文化创新。地方高校教师的文化自觉对于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认清自己的文化发展使命,促进文化的良性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转型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依赖于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教师清晰的角色认知以及主动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性提升、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凝聚力提升、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可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大学文化建设、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四个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