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划分出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1)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提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波动增长阶段;2014-2017年,增长提速阶段;2018-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2)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依据各市(州)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五个维度得分,划分出均衡发展型、生态环境主导型、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2.
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  张敏 《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客观建设水平和主观感知度进行双方面评价,并对两者的评价结果及其相互差异进行了剖析,指出乡村人居环境实际建设水平是村民满意度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满意度偏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季娟樨 《科技资讯》2013,(14):224-22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我国政府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居民居住环境的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工作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乡村生态文明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乡村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2019年东北地区边境城市乡村生态文明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疫情常态化背景提出优化策略.从评价水平看,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城市乡村生态文明水平整体较高,而蒙东边境地区评价得分相对较低.从空间分异特征看,东北地区边境城市乡村生态文明水平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加强,呈现一定的极化特征.从优化策略看,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物流等产业提质增效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边境地区乡村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促进治理能力升级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路径,巩固生态环境优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旧小区的改造,近年来成为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指导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泉州旧小区进行实际调查和现状分析,从建筑环境、道路环境、绿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管理环境七个方面总结出旧小区改造中的主要问题,并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行指导,从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个方面,探讨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7.
李恒 《科技资讯》2009,(19):122-122
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研究屋顶绿化的建造技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城市环境不断地恶劣,从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和民众开始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屋顶绿化的出现,不但了丰富城市的立体空间色彩、仰视景观和俯视景观。还改善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的"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地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指标是衡量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世界环发大会的永恒主题也是环境与发展问题。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是各国政府和人民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振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的振兴,其中生态振兴就是现阶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需要建立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梳理了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困境,并分析其困境产生的原因,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回顾济南自春秋战国到清代末期巧用自然环境、构建特色风貌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历程,从有机结合景观环境的城市泉水水系、由泉而生的适宜人居环境以及趋利避害的城市防灾措施三方面,分析了农耕时代济南先民因利自然的聚居环境营建理念和趋利避害的朴素生态智慧实践。反思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济南的聚居条件带来了的负面影响,通过梳理近年来济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指出系统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古城营建生态智慧与新型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是当代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纪文娟 《科技信息》2012,(7):142-142,12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持农村人居环境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以现有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探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乡统筹用地的关键环节之一,平原地区是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因而进行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资源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帕雷托最优理论,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运作模式、集约潜力计算的指标选择、影响评价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该研究选择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的柘城县,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目前还不能较准确地用数字来定性地研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 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减轻和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是改善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论述了安徽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经济结构特征,分析了其环境污染特点,揭示了乡镇企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安徽省乡镇企业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对山西北部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促进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和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的因素等问题,必须通过提高整个国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科教兴农、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等措施,方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受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影响,现阶段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效率低下,各类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又因当下政府社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职能日益萎缩的影响,城乡居民的社会服务缺乏应有的延伸,城乡居民参与社会程度低、日常生活“泛政治化”倾向,社会矛盾凸显。因此,应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河北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张家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理念不清,资金投入不足,市场相对滞后等。应该从转换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地方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