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考察现代汉语量词"抹"的搭配情况,可与"抹"搭配的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包括表景色的山水、云彩、光彩和表人体部位及与人体相关事物的具体名词和表情感类的抽象名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和非色彩的状态形容词。"抹"的这些语义选择,主要是由隐喻促动的,在隐喻的促动下,各个对象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结晶,色彩词在成语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成语中出现了两个色彩词,色彩的搭配符合单色调和、类似调和、对比调和的色彩理论,特别是三组对比色黑白、黄紫、红绿的搭配,说明在成语中不仅注重色彩的视觉冲击,更注重色彩的文化隐喻。总之,成语中色彩的和谐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物色词是用某些表示物质的名词素+色彩词素所构成的一种色彩素,是色彩词中的一个小类。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87个物色词为考察对象,从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考察,初步概括了这类词的基本特征:从话音特征看,物色词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从语法特征看,不同的物色词素与相同的色彩词素相结合是物色词的最显著特点;从语义特征看,物色词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扩大,去表达或传递语用意义或交际意义,并阐述了物色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物色词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色词是用某些表示物质的名词素+色彩词素所构成的一种色彩素,是色彩词中的一个小类.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87个物色词为考察对象,从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考察,初步概括了这类词的基本特征:从语音特征看,物色词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从语法特征看,不同的物色词素与相同的色彩词素相结合是物色词的最显著特点;从语义特征看,物色词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扩大,去表达或传递语用意义或交际意义,并阐述了物色词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诗歌语言“陌生化”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言组合与语义生成、句法结构和隐喻三个层面解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艺术 ,揭示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6.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隐喻能在其发送—接受者之间造成一种亲和关系,具有独立于认知和审美的价值,可以"达成一种亲和感"。分析了隐喻亲和功能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隐喻亲和功能具有影射性、暗示性、内向性、娱乐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语义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非展示性的推理过程,语义理据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以英、汉颜色词"红"与"黑"为例,说明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探究不仅可以从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系统内部入手,还可以从认知主体入手,根据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和语境意义得出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颜色词从上古时期的"以物指色"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专用名词的形成,其本身的核心语义以及在使用中的动态语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果脱离具体的语料而谈颜色词的语义特点,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以古典诗词的重要代表唐诗宋词为语料,对其中大量使用的颜色词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颜色词所表现出的诸多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戏剧中的丑角和其它角色一样是对现实人物的扮演和模仿,具有极强的功能性。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入手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在《李尔王》中,小丑角色的伦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滑稽幽默的言语针砭人物的非理性举动,以犀利的批判声讨人物背离美德的行为,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承载道德构建的任务等。莎剧中小丑通过滑稽表演,既批判嘲讽了现实中的种种罪恶现象,又表现了莎士比亚美学立场和道德选择,带有浓重的道德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是展现一个民族语言魅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修辞功能,这类词除了本身的词汇意义之外,还具有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修辞特征。以莎剧中的变体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修辞的角度考察莎剧中变体颜色词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认识莎翁独到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文论凸显了文学文本与物质实践、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政治学"的文论形态。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取消并将之政治化,使得新历史主义文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功能的看法带上了极其功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试论流行歌曲词作的语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音乐性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分析了流行歌曲词作的语体特征。音乐性又分外在特征 (含句式、韵律节奏等 )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文学性包括外在的语言方式 (含口语机制、修辞手法等 )和内在意蕴 (含形象性、关联性 )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的色彩运用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不但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明丽的缤纷画卷,而且还再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方式和内心情感。从色彩的运用角度分析,杜甫诗歌的写作手法颇值得探究,从语法语用的角度看,它不但精当而且艺术。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介绍了荀悦的《汉纪》,认为荀悦《汉纪》中的史论不仅具有突出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具有文笔明朗,立论严肃,辞气激切,语挟风霜的艺术特色,这与当时的时风文风相关,更与他主张"平直真实"的见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审美文化叙述学是代表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发展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把文本重新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从形式层面、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文化积淀层面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说流派,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叙述学的视野,有利于再度审视其叙事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