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2.
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的“夷夏之辨”思想上宗孔子 ,下承《公羊》先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以文明发展的程度作为区分夷夏性质的标准 ,既主张“严夷夏之防” ,又肯定夷夏关系的可变性。他认为 ,若背弃仁义礼乐 ,丧失道德教化 ,“中国可退为夷狄” ,而“夷狄进至于爵” ,则可升华到夷夏混同、“王道大平”的“大一统”境界。这种以“进夷狄”为中心内容的民族理论 ,是一种具有明显平等意识 ,视天下为一家的进步的民族观 ,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外交活动中既不同于“言势者”,又有别于“言理者”,而是走出了夷夏之辨的樊篱,提出了务实变通的外交构想。然而,他终究无法脱离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故其外交思想中存在着欲作为而不能为,困惑与牾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是湖南历代士人用独特的睿智、深邃的思维、理性的思考、生花的妙笔堆砌而成的文化宝塔,在它的文化潜质里到处流淌着湖南士人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追求。使得湖湘文化既具有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崇尚实学、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抵御外侮、卓砺敢死的优良品格;又具有重政治、轻经济,重经世致用、轻人文关怀,重程朱理学、个人气节,轻大局意识、和谐观念,重"夷夏之辨",轻海纳百川的不利文化因素。这种优劣互存的文化品性,使得忧国忧民、追求进步、卓砺敢死的湖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往往挺身而出,勇于献身,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领头羊,而在和平时期,湖南人则往往默默无闻;湖南社会也常常呈现出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交相辉映的奇特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族精神包涵实现民族统一的奋斗精神,也包涵有争取民族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献身精神,包涵有争取实现民族融和、共同进步的精神,也包涵有爱好和平与发展、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还包涵"济弱扶倾"相互帮助,实现世界民族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等等。孙中山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救国、振兴中华,体现他的爱国情怀,他通过宣扬民族主义去弘扬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平理想,并公开承诺中华民族坚持"睦邻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具有关心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全人类和平、进步国际主义精神的杰出政治家。他的民族精神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司岩梅 《科技信息》2010,(25):I0151-I0151,I0118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中,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充分利用课程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大学生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在实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有其特定生存空间,并基本呈由中原这一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形成了远近有别的“天下体系”,在强调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同时,也有夷夏之辨。在宗法社会中个人夏社会分层同样也存在远近有别的差序格局。这是中华民族自在实体长期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青年人在文化政治道德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如何面对生存与发展、文化变迁,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教育,这是个艰难的话题。必须在困难中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新世纪体现中国青年的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致认为,魏源治经好求圣人的微言大义,其著《诗古微》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三家诗所蕴含的《春秋》微言大义,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源《诗古微》对《春秋》微言大义的阐扬,主要体现在发掘《诗经》四始的微言大义;调整十五国《国风》的次第,从而阐扬《春秋》尊王大义;发掘《诗经》当中的“夷夏之辨”思想。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冯平 《甘肃科技》2004,20(6):176-177,175
概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分析得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演进的基本规律 :说明了吸吮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 ,加强民族团结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对于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斗的壮丽史诗。本文粗略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长期奋斗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及艰苦奋斗、开拓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思想是国民在生存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表现了国民对祖国极其深厚的情感。民族生存对空间的需要,产生了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个体生存对群体的依赖产生了维护整体利益的历史责任感;保持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种的延续的愿望产生了独立自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生存竞争的本能产生了忧患意识和奋进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历来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的青少年。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得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演进的基本规律;说明了吸吮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武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科技信息》2009,(30):I0256-I0257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道"的载体,承载和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人文伦常、兵备武略等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因素,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应使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凝结民族情结,宏扬民族文化,贯彻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革命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对内推翻清朝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又兼有反对满洲贵族民族压迫、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性质。因此,民族问题在革命中具有突出的位置。一九○三至一九○七年间,当刘师培置身革命阵营的时候,他的经学成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宣传的工具。儒经,特别是《春秋》严“夷夏之防”的“攘夷”大义,是刘师培为鼓吹排满、反帝利用得最多的思想资料。“攘夷”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那时,东周王室衰微,居住在华夏四周及与华夏杂处的所谓蛮夷戎狄政权,趁机起来扩张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