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勇 《科技咨询导报》2011,(36):232-232
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立"医病"之论属于首创。本文探究"医病"立论之由,名医吴鞠通心中的为医之标准,对"医病"的证侯症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诊治"医病",修正医人规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九歌》诸篇,风格不尽相同。《湘君》、《湘夫人》、《山鬼》更多地融入屈原的自身情感,读起来格外缠绵宛转,绮靡伤情;《东皇太一》、《礼魂》以及《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诸篇,更接近《诗经》颂体的风格,更多地显现出"和平婉丽、雍容整暇"的风格;《国殇》则灌注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切的体恤士卒之情,充满凛然之气,阳刚之美。《九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悲壮顿挫"的楚声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曹植游仙诗在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四类:一是表现"列仙之趣",二是抒发渴望自由之愿,三是抒发隐逸淡泊之情,四是抒发企盼长生建立功业之感。将郭璞的游仙诗与之比较可更清晰地看出曹植游仙诗的特点:情感的昂扬向上、借"游仙"途径抒发渴望自由之情以及浓重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4.
卢旭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7-168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归旨于"天人合一"之境。本文以《中庸》"诚"的观念为红线,从性、情、道、明等角度,考察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的相承性,以回溯思想源流的方式梳理和反观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的渊源和脉络。  相似文献   

5.
赵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3):154-156
2005年9月彭丽媛应"联合国成立60周年"组委会之邀情,在美国纽约著名的林肯艺术中心首演中国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大获成功,并荣获林肯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艺术家奖"荣誉称号。彭丽媛在《木兰诗篇》中的艺术表演极具魅力,体现了全新的美学特征: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典雅与质朴的浑然交融。  相似文献   

6.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应当尊重人类认识的感性领域、应当与哲学中研究理性事务的完善(真)一样,为研究感性事务的完善(美)开辟道路。用"想象逻辑"把必然与本体对立、知性与理性对立、知识与信仰对立;用知、情、意探讨人类在怎样一种条件下感知事物的美和完善,提出"纯粹美"(形式美)和"依存美"(自由美)的判断原则;用"反思判断"的情感形式逻辑,将音乐推到自由情感艺术的最高位,为音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注入深刻内涵,开辟了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船山词以嗣响离骚、忠爱缠绵的词情崛起于风起云涌的明末词坛,况周颐以"含婀娜于刚健"评价船山词的艺术表现。文章以船山的咏物词为例,分析其接近《离骚》"芳草美人"传统的寓刚健之情于婀娜多姿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9.
解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集《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的同名诗——《扫烟囱的孩子》,分析诗人从信奉上帝转为唾弃上帝的历史原因。结合《扫烟囱的孩子》一诗在反抗"社会不公义"的社会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指出诗人布莱克与支持他的"诗人们"才是能够承担起拯救孩子使命的真正上帝。  相似文献   

10.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被称之为"唯情派",《牡丹亭》是其代表作,"情"是该剧的主题和灵魂,作者又赋予它丰富的"至情"意蕴,"至情"不仅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由之情,还是歌颂自然人性的欲望之情,同时还是反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抗理之情。正是由于丰富的"至情"之美,才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性情论史的学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论话题,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既不断地发展深化,而又长期地变动不居。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性情论,一方面以"情"激活了传统思想中某些已失去活力的部分,如礼乐、人性论等;一方面又十分警惕非理性的情、欲可能走向自由无限性的倾向。对于性情论这一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存在,过去哲学史、思想史界对它的研究,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西方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先秦之"情"无"情感"义的陈见;二是反映先秦诸子性情论思想之文献的缺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等先秦文献的被发现,使先秦儒家的重情思想和性情论思考浮出水面,并受到格外关注。准此,中国性情论史研究特别拈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先秦及后世性情论的基本形态,尝试对它们作一学术流变史的会通贯释。这有助于促动学者重新检视传统人性论内部结构的变化,为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础重新定位,并包孕了平衡当代新儒家学者过度集中在心、性等概念上的诠释策略。从学科及学术思想的视野,中国性情论史研究在学术思路上应十分注重哲学伦理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性与规约性,同时又注意从学科、学术交融中形成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贾宝玉之"意淫"?从《红楼梦》最早的批书人脂砚斋到今天的红学研究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意淫"所包含的深刻意蕴作出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认为"意淫"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贾宝玉独有的性格情怀,是贾宝玉对女儿特有的非肉欲非功利的真性情。"意淫"与"皮肤滥淫"水火不容,前者是"情天",后者是"孽海";前者是至真至纯、深入骨髓、浸入灵魂的情的极致,后者是"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对"情"的玷辱与戕害。  相似文献   

14.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品清新淡雅,即景抒情,堪称山水人格化的典范之作,也是我国游记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永州八记》进行赏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使其所处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谪永州时的代表之作,从空间角度解读《永州八记》有助于对其文学创作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在《永州八记》中蕴含着居住空间、游历空间、文本空间三层空间。居住空间是创作的基础,为柳宗元提供了游历的可能性,营造了佛意的思想环境。而与现实空间有巨大差异的游历空间,则真实反映出《永州八记》山水之乐下掩盖的内心之苦。文本空间则是柳宗元对自我的建构,他通过以自我为参照的书写,在《永州八记》中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本空间,并对空间进行改造,将自己的理想精神和人格精神寄托于其中。  相似文献   

16.
星河 《科技潮》2009,(12):54-55
灾难题材是科幻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几类,诸如天体灾难(《天地大冲撞》中的彗星撞地球)、地质灾难(刚刚上映的《2012》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生物灾难(《三尖树时代》中可以自由"行走"的植物)等等。而无论是当年的"非典"肆虐,还是如今的"甲流"横行,都让人们对有关病毒和瘟疫的文学作品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口语戏乐流变中的乡语改调,一为静态为主的"‘改’"之‘不改’";另为动态为主的"‘不改’之‘改’"。乡语改调时所生动地呈现出的"地、心、语、乐、情、美态递为反映"之自然优生流程,十分鲜明地展示出我华夏农业文明中口语音乐文化繁衍过程中的某种优势,此实乃中国口语戏乐能得以长期流传、广泛流行的生命攸关之根把。同时也从中无比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中华民众所崇尚的"熟悉中新鲜"的美学定位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通过描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四朵爱情之花的枯荣,深刻反映了明代的现实生活。在前两朵花中,冯梦龙着重刻画"真诚"二字。"怒沉"是因为真诚不可得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独占"是由于真诚所感而对自由爱情的赞美。在后两朵花中,冯梦龙着重刻画一个"难"字。通过"难"反映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封建权势的狡诈凶残,并且通过"难"的最终解决寄托了作者对清官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刘华沙 《科技信息》2010,(22):I0247-I0247,I0249
戏曲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抒情,这就决定了戏曲作家在处理题材时以"情"为着眼点和切入点;以"情"为情节发展的动力;以"情"的饱和点为情节发展的高潮;作家精神之所注,剧本命脉之所在,就是竭力营造好人物之情的几个凝聚点和高潮的饱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