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念、资源建设方式、资源建设内容、资源服务方式、用户关注度5个方面入手,将“新加坡记忆工程”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建设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加坡记忆工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空”“有”问题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基本问题。大乘佛教中的两大派别在这一问题上时常发生争论。中观派讲的“性空”中包含着“识”的观念;瑜伽行派讲的“识有”中又包含着“空”的本质。两派在这方面的主张展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3.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它保留了属于民众的特定文化记忆,是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记忆之所"。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并强化了民众的地域文化认同。温州的饮食文化有异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明显特质,这些特质成为世界温州人的记忆之所,促进了世界温州人的地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谷卿 《当代地方科技》2010,(22):162-163
张颐武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为"30年的文化画出一幅速写式的,但却充满着独立分析和独特视角的图像",让我们沿顺着"新时期"、"后新时期"和"新世纪文化时期"的变迁与发展,来体验正在经历着的文化记忆,并通过回顾历史对当下的经济、文化现状作一次清醒的审视与考察。  相似文献   

5.
陈强 《工程与建设》2012,26(3):323-325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以悲为美、以乐写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历代传承的审美倾向,“悲”作为重要的审美风格始终贯穿于整个戏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通过分析中国戏曲音乐尚悲之传统,探究庐剧音乐“悲”之审美风格形成和构建的文化根源,阐明当代庐剧音乐审美风格由悲怨、悲切和悲苦向悲慨、悲壮和悲悯嬗变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石牌文化是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凸显了大瑶山瑶族独特鲜明的民族秉性和文化特征。石牌文化是大瑶山瑶族民间社会制度的文化表征,它体现了大瑶山瑶族社会独特的生活习俗,彰显了大瑶山瑶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鲜明特征,挖掘石牌文化的"地方性"特征,阐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深入拓展大瑶山瑶族文化记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莹 《科技资讯》2009,(15):221-221
甘肃省博物馆丰富的文物收藏见证了甘肃省发展的轨迹,甘肃省博物馆作为甘肃省的中心博物馆,代表了甘肃省文化的内涵,这些历史遗物,承载着甘肃多元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风景和文化结合的产物——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景致,更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其发达程度也正在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美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博物馆体系,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的记忆除了形象的视觉感官,还有周围空间环境的想象感觉,从古代到现代,一步步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演变。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孤立的笼子,可远观而不可触摸,而是感受历史所沉淀的记忆,同时使其发挥社会功能,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低碳城市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申村落的价值,表面上是在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历史中,村落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当下拯救村落危机的进程中,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重温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不仅是乡土重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的思想融合,大翻译远观式审视翻译学研究,或可启发新思路与新方法。本文以史为经、以文作纬、以辨为术,从思想与理论、统观、范式等三个层面对大翻译思想作出学理探究。笔者认为大翻译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并蓄西方哲学理念,是马赛克式的统观思想。它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翻译理论进行面目呈现,更多的属于翻译思想范畴。统观下的大翻译进一步拓展了翻译学的阐释能力与解释范畴,以阐释、翻译、改写、改编等操控手法,主张从历史的、文化的、文本与超文本的、民族与跨民族的、跨学科等视角全面解读作品,从而利于整体文化外译、利于文化走出去,这也正是大翻译的统观性及核心价值所在。最后,作为一种范式的大翻译主要表现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相生共随、互促共进。前者是后者不断阐释与建构的凝结品,后者也以前者为引擎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乾道八年(1172)前后,朱熹与湖湘学派之间进行了一场关于察识涵养的辩论,辩论主要围绕着察识涵养的先后关系、观过知仁、知行先后三个问题展开。这场辩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知,湖湘学者延续胡宏的主张,认为人生而无知,为学始于察识,朱熹的看法则是,人生而有知,修身本于涵养。双方辩论的根源,是对于心性有不同的看法。湖湘学者严守师说,坚持性体心用的观点,朱熹则通过“性即理”和“心主性情”两个命题对其学说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改造。  相似文献   

14.
在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召开,中国申报的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形而上的"道",具有超经验性、超感觉性,表现为虚无性、运动性、整体性等特征,无法通过认识普通事物的方法获得。为此,老子提出了认识"道"的三种特殊思维方式:"为道日损"的直觉思维;"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象无形"的象思维等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牛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3):129-131,143
通过对世界记忆工程以及其目标的论述,探讨了记忆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梳理珠海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等特色所在,提出珠海记忆工程的建设及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略论“美国学”和美国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学”这门以美国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比较的研究特点。其次,文章展望了美国文化研究中一些重要课题,就诸如地域文化、大众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美国文化出口和文化扩张等专题发表了初步看法,并希望这些处于学科前沿的选题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思想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化育人哲理。尤其是在教世人如何学中,对教育后人要以文化来熏陶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更好地教育中国无数子孙,同时对于中华民族建立特有的文化体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知识论的讨论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即是“如何看待外物”、“我们能否达到对外物的认识”。作为知识论讨论的前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成为构建知识论体系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熊十力和金岳霖对于外物及认识与外物的关系的看法着手,从熊十力否定外物实有,认为对真理的认识应该反观内心,从而导致的是知识论的无法完成,到金岳霖肯定外物实有,认为人的认识可以达到外在事物,然而也并未解决知识论的困境,来反思知识论的相关探索,并从中看到知识论困境的解决将是一段长远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当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与日常生活发生脱节时,人们往往通过保护一些过去留下的丈化遗产,试图留住传统,加固文化记忆。礼贤城隍庙原本是个民间宗教场所,但在它被列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当地人寄托怀古之情和确认文化身份的公共场所,也就是一个浓缩了当地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复兴后的城隍庙会,也不再是纯粹的宗教性节日,而变成了一种带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当地文化资本。认识到城隍庙的这一功能演变,当事人及主管部门应抛开各种政治包袱,尽力去挖掘和恢复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让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