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七年"时期,杂文与童话这两种在文体分类谱系上相去甚远的文体,由于文体属性与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而遭遇相似的身份合法性危机,这一文学现象为我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参照。童话在面对身份合法性危机时所呈现的与意识形态之间更为多元的关系层面,体现了童年视角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杂文是鲁迅的文体。文章仅从鲁迅杂文的修辞着手,谈谈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主要修辞以及鲁迅杂文修辞运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杂文曲笔艺术的倡导者和躬亲实践者。曲笔艺术的确立促成杂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跻身于文坛。杂文的曲笔艺术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能为进步作家利用杂文参加战斗,逃避政治迫害。鲁迅杂文主要从思路构建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运用了曲笔,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将鲁迅杂文的“形象化”说理推向极致。  相似文献   

4.
批评意识,是杂文与生俱来的文体特质。但杂文批评的文体特质,从文体确立至今,很多人也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有人把杂文批评等同于政治批评,或把杂文的批评性与建设性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杂文悲剧,也妨碍了杂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变异与发展,都是该文学形式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话剧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的话剧文学在文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文体呈现出了开放态势;二是剧作家在积极汲取西方戏剧和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因素的基础上,新建构了几种文体。对此,笔者例举了几部代表作品,并概括了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诸多文体中,杂文是标题极富艺术性的一种,因而,探讨杂文的标题艺术,对杂文创作和杂文欣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这一点,往往由于人们对杂文理解的片面——只见“论文”不见“艺术”——而予以忽略.本文着眼于杂文的文体特点,联系目前的创作实际,从标题的构建整体、指代整体的主要作用及读者阅读欣赏三个方面,对杂文的标题艺术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拟题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曲笔”艺术,是杂文的本质特点。早在先秦时期,“曲笔”就是古代论理杂文中常用的表现技法,并一以贯之至后来的唐宋明清时期。五四之后,随着杂文独立文体地位的确立,经鲁迅等现代作家的继承与创新,“曲笔”论理成为杂文根本的文学特征。杂文最常用的“曲笔”论理方法是象征、暗示、影射、类比、对比等。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过去研究界一致认为是“回忆性散文”。但实际上“回忆”并没有成为笼罩“叙述”的一种氛围.而只是一种对“今天”进行观照的距离移动。“过去”在鲁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照物,是对未来的警示,因而“回忆”与“杂文”是交织互渗的。《朝花夕恰》的文体核心正是这种“杂文方式”:一是“回忆”的功能是在“杂文方式”中显示的;二是主体的叙述性是在“杂文方式”中展开的。这也同时构成了鲁迅叙事散文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杂文与时评的文体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文与时评分属文学范畴和新闻体裁,由于二者均以评说世象、议事论理为主,因而在反应敏锐、针对性强、篇幅简短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把握二者的文体区别,对于两种文体的繁荣,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杂谈"与"事评"、"思想"与"判断"、"曲笔"与"直言"、"批评性"与"建设性"、"形象论理"与"逻辑推论"5个方面对两种文体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边缘文体的提法问世还不太很长,它的范围及其归属,还是文体分类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文章认为,边缘文体属于交叉文体,但交叉文体并不都是边缘文体,边缘文体应是非文学类文体与文学联姻后产生的兼有两类文体特征的交叉跨类文体。边缘文体不应视作独立文体,也不应看成是既可归入文章(狭义的文章,下同),又可归入文学的“两栖”文体,依据其本质特征,它应属于文章,而不应属于文学,“文学”只是它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弄清边缘文体的范围和归属,对于探讨文体的科学分类和边缘文体的写作、教学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一文言辞犀利、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朝鲜李朝时期的文人赵龟命、崔有渊受其影响也作了两篇侯公说项羽辞。与苏轼拟辞相比,赵文可称为一种"叛逆式接受",在文章结构、论说立场、中心观点上都体现了革新精神;而崔文在文章框架、核心论点上对苏文都有所借鉴,可称为一种"支持式接受"。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谞 《镇江高专学报》2011,24(2):38-39,49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10篇反顾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回忆散文,其中前8篇皆为对童年故乡生活的记述。《朝花夕拾》表露出了铮铮铁骨背后的点点柔情,也正是这种铁血与柔情的碰撞,"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给鲁迅的散文作品增添了新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的“文化散文”既有对传统历史散文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它为散文内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与理性精神,在具体写法上又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洋溢着浓郁的诗的激情,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散文长期局限在人生常态的写作模式,形成了一种洋洋洒洒的长篇巨制式的新散文式样。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7.
“反复”修辞格的文体语用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复”修辞格形式的简单介绍着手,重着分析了“反复”修辞格在不同的英语文体如小说、诗歌、政论文和演说辞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语用功能,旨在学会欣赏和灵活运用“反复”修辞格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散文集的文本出发,立足作家创作散文的宗旨,对散文集99篇文章做了研究归纳:回到原点寻找和谐、自然主义建构的乡村精神、和谐理想并非精神的乌托邦、万物有灵尊重生命和谐平等、从敬畏开始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五个部分。作者对乡村风土人情、山水万物的挚情描写,有对泥土的喜爱,对劳动的新奇,还有对乡村野史的津津乐道和对乡村精神的反思,反映了其回归自然、寻找生活真谛的写作理想,对当代城市生活提出质疑与批判,勾画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古文笔分域的背景下,任笔在齐梁之际赢得了炳焕的盛名,然而北人邢邵却讥斥任昉“文体本疏”,抵牾顿生。邢邵这一言论,是在与魏收斗文争胜的背景下提出的,除不满任昉诗歌好用新僻的典故之外,还有任昉在创作中常突破文体规范、随意运笔的缘故。任昉作品中所存在的破体现象,反映了他不拘于文体约定俗成的既有规范,灵活地从具体境况出发结撰篇章以各致其用,同时也是他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