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本是不同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译本都带上了各自的历史视域;重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形式、押韵以及风格等方面,就笔者目前所获的唐诗《登鹳雀楼》的五种翻译进行评析,其中包括国内著名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通过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不同。这也可以说明,不同的功能(或目的)决定了不同译本的存在,翻译活动受其目的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有着崇高的地位。很多国内学者都尝试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为分析框架,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层面上比读和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脍炙人口的Sonnet 18的3篇译文,说明三篇译文虽各有轩轾,但未见完美。在诗歌翻译中应将"三美"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诗歌的整体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元稹的一首诗歌《行宫》的不同翻译入手,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学作品翻译方法的不同,并对文学,文学翻译等做出解释,从而得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高度相当而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歌”译本在美国广泛传播和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斯奈德成功地运用创造性叛逆解决了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中创造性叛逆运用的背景,以此探索创造性叛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邓天文  李成静 《科技信息》2010,(33):223-224
诗歌翻译既具有语言信息传达功能,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本文以D.Hawks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二种《红楼梦·葬花辞》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音韵美、模糊美和意象美三方面对二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翻译这项任务。本文从"视域融合"这一角度入手,以傅译《高老头》为例,简单分析了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翻译。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诗歌有着其他体裁无法相比的深厚文化内涵,以致于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不可译”。本文拟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花》的不同译本与原诗的比较来分析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文章认为除了语言与文化因素之外,影响诗歌翻译的还有韵律。  相似文献   

13.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语境与翻译密切相关.是理解源语篇和翻译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凤颂》一诗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来探讨语境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春燕 《科技信息》2014,(8):108-109
文章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Sonnet 18》进行语篇分析,从而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诗歌中的适用性,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首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彬 《科技信息》2008,(5):143-143
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尤其将重点放在不同的文化对诗歌意象翻译的影响上,旨在通过这种分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评析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相似文献   

20.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