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DNA证据     
  相似文献   

2.
DNA寻根     
  相似文献   

3.
神奇的DNA     
  相似文献   

4.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意大利科研人员最近发现,一个人留在他母亲身上的痕迹,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许多妇女甚至在她们的余生还携带着其后代的DNA。在人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这些DNA的存在毫不引人注意,但偶然间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异质也会引发威胁生命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向义和 《自然杂志》2011,33(4):231-238
笔者介绍了酶促DNA合成研究的进展。科恩伯格和他的同事经历了从合成核苷酸、核苷三磷酸到合成DNA的历程。他们分离并提纯了DNA聚合酶,弄清了合成DNA的最直接的前体,揭示了DNA合成的化学机理,合成了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ΦX174DNA。  相似文献   

6.
垃圾DNA与信息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辽复 《科学》2006,58(1):24-28
金秋九月,两群科学家——一群天文学家和一群生物学家,他们之中多数是物理学出身,具有很强的物理学背景——聚会呼和浩特,纪念爱因斯坦,纵论当代自然科学问题。爱因斯坦是天才的幸运儿,他生活在物理学需要改写的年代,以太风和黑体辐射两朵乌云遮拦着这个年轻人的视线,激发了他敏锐而深刻的科学思考。他成功地改变了因袭几百年的关于自然的观念,改写了物理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8.
冯永康 《科学》2003,55(2):39-42
在20世纪乃至整个生命科学发展史上,没有什么工作比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更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人们对DNA分子的清楚认识,却经过了近百年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是生物化学发展的经典时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糖、脂肪等能量物质的代谢,而相关酶的纯化和特性研究更是其中的热点方向.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成果既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也被看作是现代生物化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傅继梁 《科学》2003,55(4):62-64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遗传学也许是发展最快、变化最烈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1900年孟德尔(G.Mendel)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2000年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草图宣告完成,这一头一尾两件大事充分展现了100年来遗传学的重大发展,而连接首尾的关节点,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基因和基因组的发现为研究物种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物种进化的本质是细胞基冈组的进化,以此可完美地阐明达尔文的进化论,但细胞基因组本身是如何发生与形成的.目前尚未阐明,甚至有的科学家还认为生命最初是一堆有机分子偶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DNA和RNA具有精确的分子识别能力以及强大的信号存储能力. 利用DNA/RNA分子的生物学特性来构建分子级别的逻辑门并实现逻辑运算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交叉产生的新兴领域,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利用DNA/RNA分子的酶活性、结构特性来构建逻辑门的方法, 探讨了将单一逻辑门整合成复杂的逻辑运算的途径. 并且对于DNA/RNA逻辑门在体外检测和体内诊疗等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Subject Code:B05 With the support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 team led by Dr.Tan Weihong(谭蔚泓)at Hunan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ported a new DNA probe for studying cell membrane interactions,which was recently published in  相似文献   

15.
葛志磊  樊春海  YAN Hao 《科学通报》2014,59(2):146-157
DNA纳米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子自组装模式,由分子构造为起点基于核酸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自发地形成稳定结构,遵循严格的核酸碱基配对原则,使得DNA被用作构建结构的材料基元而不是在活细胞中那样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合理地设计碱基链来达成精密控制的纳米级复杂结构的目的,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已经建立起诸多二维、三维的复杂纳米结构以及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子机器,比如DNA计算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DNA纳米自组装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同时介绍DNA纳米自组装的几种不同组装方法,并对其相关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外源或内源的DNA损伤在生物体内持续发生。DNA损伤修复的缺陷与很多疾病甚至癌症等息息相关,而生物细胞进化出一系列精密的修复机制以耐受或切除这些损伤。单分子技术区别于常规的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可以在体外和活细胞内研究DNA修复相关生物分子的动态反应特征,从而对DNA修复机制进行更充分的剖析。文章围绕常见的DNA损伤及其修复类型,阐述了近年来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磁镊、光镊等单分子操控技术,以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光激活定位显微镜和超分辨显微示踪等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在DNA修复机制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梳理了利用单分子技术解决的长期存在的关于DNA修复难题,并展望了单分子技术联合其他交叉学科技术在研究DNA修复机制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the binding of tau to DNA is investigated by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Using polynucleotide as probe, we find that tau bound to double-stranded DNA but not to single-stranded DNA. Formation of tau-polynucleotide complex is interfered at alkaline pH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NaC1, but is not affected by dithiothreiotol.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binding of tau to DNA is investigated by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Using polynucleotide as probe, we find that tau bound to double-stranded DNA but not to single-stranded DNA. Formation of tau-polynucleotide complex is interfered at alkaline pH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NaC1, but is not affected by dithiothreiotol.……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父权确定的DNA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及昆明动物园圈养繁殖的大熊猫14胎次,19只幼子,25只次参配雄兽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肝,甲醛固定组织细胞,以及粪,尿等样品,采用同位素与荧光素标记基因探针作DNA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玫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91219104 and 81171902), the research groups led by Dr. Liu Jiang at Beijing Institute of Genomics, CAS and by Dr. Huang Xingxu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reported their discover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gramming of parental DNA methylomes in mammals in Cell ( 2014, 157 (7) : 979--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