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加工、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协作能力,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整合,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也应注意综合性和情境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之一,定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内容应更加具有实践性及操作性。信息技术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超大信息储量与功能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新型学习平台。怎样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科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学习能力便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另一重大研究课题。该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及研究来阐述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是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小学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服务。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同时,努力将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实践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4.
透视网络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普及,高等教育无论是教育主体: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组织,还是客体:知识资源、教育手段等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如何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基础手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以期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能。该文围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了教学中注重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培育与提升的意义,分析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最后针对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打开了大学的围墙,使信息、知识的获取社会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习环境多元化、复杂化,这一切都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要将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并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要重视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并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琪 《科技资讯》2006,(7):107-107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于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及让学生由喜欢学习到情感上愿意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自发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即“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其为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这4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的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朱文昌 《科技信息》2011,(35):289-289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职业高中的必修科目、重要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淑凤 《科技资讯》2007,(28):112-113
《新课程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应该让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信息技术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由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转向信息素养的提升的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科学的把握课程课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3.
邵新杰  于贵波  阎文  田广 《科技信息》2010,(16):94-94,97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装备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校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考虑到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协作技巧与技能、创新能力及信息素养等问题,运用行动研究法,进一步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协作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分析,对行动步骤的可操作性及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张俊苗 《科技资讯》2014,12(16):188-188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目标,本文着重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及使用之上的经济。企业和国家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搜集信息和利用知识的效率。而知识的传播与信息的利用又与当今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当代;有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才能利用网络系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各类教育;有了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充分利用全世界在各领域研究出的最新、最全面的科研成果、数据、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开发出更高层次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集团可以综合运用信息网络提供的知…  相似文献   

17.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这也正是提高信息素质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伊宁市6所中学12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就信息技术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教育者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信息素养与时代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教育部门应该提高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关注,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杨传宇 《科技信息》2010,(19):I0277-I0277,I0335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使之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变得十分重要。根据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体会,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改革、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促进师生交流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终身教育背景下如何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及深入人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及运作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应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寻求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要改革教育观念,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网络化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社区成人高等教育,营造学习化社会;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培养成人大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