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黄山市体育旅游景点开发进行研究。黄山市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体育旅游的先决条件。在开发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使体育旅游景点与山、水相融合、与徽州文化相结合、与民俗体育相契合,那么黄山市体育旅游市场必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徽皖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天造黄山,佛造九华"之美誉。闻名世界的黄山和九华山已成为安徽皖南旅游城市发展最耀眼的名片,毫无疑问,旅游产业也成为黄山市和池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进科技支撑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笔者在认真总结这两城市近年来推进自主创新的实践基础上,客观分析其劣势和不足,探索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山岳型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安徽省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和天柱山四座名山的旅游资源和现有开发水平为基础,建立山岳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结果与评价因子的匹配关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加速安徽山岳型旅游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4.
邹兵 《工程与建设》2011,25(3):317-318,412
黄山市具有旅游、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风景秀丽山水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城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该文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等方面,探讨黄山城乡规划设计导向与原则,以促进黄山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山是世界名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旅游开发条件属中等水平。通过多层次的定量分析,说明黄山旅游开发条件的匹配情况。  相似文献   

6.
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的黄山,在1997年11月举办的“’97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庆祝国务院批准建市十周年”活动中,将栖息于境内的短尾猴确定为节庆吉祥物,从而进一步向世人表明了黄山短尾猴的独特性与珍贵性,突出地展示了黄山在开发短尾猴旅游资源上所取得的成功。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黄山拥有的短尾猴数量甚多,曾有“短尾猴之山”的称谓。而现在栖息于黄山的短尾猴,据1992年的调查摸底,计有12群约540只。从分类的角度看,栖息在黄  相似文献   

7.
"两山一湖"格局下宣城旅游品牌塑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品牌为切入点,客观分析了皖南旅游区内三大强势旅游品牌——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简称,“两山一湖”)对宣城旅游业发展造成的影响,结合品牌竞争趋势提出了宣城旅游品牌发展思路,构建了宣城旅游品牌系统框架,谋划了宣城旅游品牌塑造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实现创新驱动新转变 --整合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依托黄山市旅游、生态、文化和物产等资源禀赋,推动区域特色与科技优势的对接.一是大力推进以旅游为中心的特色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快黄山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9.
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详细对比分析了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特点及其原因,并根据两山旅游资源,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的互补特征,认为两山应该联合促销,协同开发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0.
余建胜 《科技信息》2010,(29):I0190-I0190,I0393
交通在旅游中起到重要性的决定作用。本文以黄山市旅游业为例,通过对黄山旅游交通现状及趋势分析,着重分析了旅游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九里沟是王屋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九里沟景区的实地资源普查,总结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共八大类的旅游资源,并进一步对九里沟景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茶业,是黄山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黄山现有茶园5万公顷,茶叶产量约占全国的1/20。茶农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搞好茶业经济,事关茶农致富,财政增收,直接影响黄山市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灵长类旅游业近年来呈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然而关于旅游业对灵长类种群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我国有丰富的现生灵长类资源,近20年来,部分旅游景点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野生灵长类的旅游开发.为了解旅游开发对短尾猴种群的影响,比较了黄山野生猴谷、峨眉山清音阁生态猴区两处的猴群大小和分群记录,研究发现:由于两地对游客的管理方式不同,两地2007年猴群的大小和分群的记录存在差异.建议旅游开发管理者禁止游客对短尾猴的投喂,恢复其自然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省人大苏平凡副主任的亲切关怀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黄山市黄山区开展的水稻旱作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每公顷产量7500公斤的佳绩,为解决山区农民口粮及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2001年,黄山区又在清溪、桃源、贤村、太平湖、龙门、新明、汤口等7个乡镇开展水稻旱作技术,种植面积超过15公顷,平均单产6433.5公斤,最高单产9075公斤,总产97634.4公斤.  相似文献   

15.
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地处风景秀丽的黄山南大门,素有"黄山门户"之称,为黄山风景区最主要的旅游接待基地和生活服务基地。镇域面积129平方公里,辖3村1居,总人口1.18万。镇域经济相对活跃,服务产业相对发达,旅游和农业、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甚为紧密,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热点旅游小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该镇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福建省永泰县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确定各准则层权重并排序,得到的主要结论有:该县地文资源和水域资源的权重较大,表明地文资源和水域资源是其优势旅游资源,并对永泰县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做了定量评价,以便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天门山风景区得分最高;各景区地文资源排名均为第一,水域资源位居第二。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一致,说明该评价体系正确、合理。通过资源评价找出了该县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为该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其他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山风景区经过30余年基于数量扩展型模式的发展,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局限性,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较短、人均消费水平较低、门票经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制约了黄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黄山必须进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提升"龙头"定位,狠抓黄山旅游的国际化;拓展运营空间,进行大黄山旅游开发;大力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内涵与品位;充分发挥名牌优势,积极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低碳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推行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实现黄山旅游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网络获得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旅游流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时间距离划分长途游客与短途游客,对比分析了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两种类型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黄山市团队游与自助游网络呈现不同特征.团队游短途旅游规模小且分散,长途旅游规模小而集中.自助游短途旅游规模广而密,长途旅游规模广而分散.2) 黄山市旅游流具有比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不紧密,且团队游分层特征强于自助游.3) 团队游更加依赖核心节点,而自助游中各景点联系紧密且均衡.基于此,从目的地管理角度分别对黄山市内外部旅游网络结构优化提出建议.黄山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基本稳定,且与高级别、强吸引力的“标志性”城市旅游资源区位之间存在着强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这应该也是未来判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为成熟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21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观察黄山,亲手掀开了黄山开放开发的历史新篇章。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黄山人团结进取,奋力拼搏,进行了旅游第一次创业。黄山旅游实现了由“事业接待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变,并进而向“大黄山,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迈进。1999年全市接待游客4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4亿元,创汇2600万美元,全市旅游经济收入达32亿元,旅游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40%,旅游业正成为黄山市的特色产业,第一大支柱产业。黄山风景区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洲唯一的梅利娜·迈尔库里文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进入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行列。黄山已成为安徽最大的精品,最响的品牌,最重要的窗口和最有特色的地方,成为中国旅游的王牌产品。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泸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泸州地热资源较为丰富,规划有序地勘查开发地热水资源,对打造古蔺叙永山水风光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地区旅游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现有资源表明,区内地热水显示大多为探矿(天然气)揭露,只有泸县玉蟾山和古蔺县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