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万奎  李晓兵 《甘肃科技》2012,28(20):148-150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白龙江流域,是甘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森林资源过度消耗,草原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保护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及迁地保护等措施,更好地保护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将白龙江流域划分为1 412个流域单元,以单一子流域为单元,基于前人研究结果与逐步回归法筛选出主沟高差、主沟坡度、距断层距离、滑坡点密度、10 min降雨量、松散堆积物指标、土地利用等7个因子作为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的影响因子,以此建立了对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与影响因子之间的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优势分析方法计算得出白龙江流域主沟高差、主沟坡度、距断层距离、滑坡点密度、10 min降雨量、松散堆积物指标、土地利用的相对权重分别为22%,20%,17%,14%,11%,8%,7%,得到了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排序,说明白龙江流域地形因子和地质构造因子对泥石流的发生和空间分布起主控作用.基于优势分析相对重要性结果,以及利用泥石流危险性综合指数所得到的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区划图,结果与实际勘察相一致,间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白龙江流域藏族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两县及甘肃陇南地区的文县及宕昌等地的藏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类型不同,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的白龙江流域藏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民俗文化.文章以岁时节日为研究主题,从节日的形成渊源、性质和类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藏族节日文化凸显了其心理特点,构成民族精神的表象世界.这种民族精神是藏民族受到高原自然生态和文化心态的熏陶、感染,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形成的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支撑着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巨大的内聚亲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章介绍了由九部古老献组成的苯教献集,第一次把尘封已久的苯教献公诸于众,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研究藏族神话传说和祭祀仪轨的原始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5.
白龙江流域坪定-化马断裂带内发育大量滑坡,已发生了多起重大滑坡灾害.大小湾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为典型的活动断裂带蠕滑型滑坡.近年来受集中降雨、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老滑坡局部出现复活迹象,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通过地表变形监测、野外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等,对大小湾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和活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活动的整体性不明显,但分块差异性活动突出.根据运动和变形特征,将滑坡分为5个区域:中部的两处次级滑块、中部次级黄土滑坡及前缘复活的两个滑块.其中,中部的次级滑块陡坎极度发育,堆积大量基岩碎石块;临江前缘活动最为强烈,坡体破碎,裂缝发育,路面鼓胀塌陷严重.在未来的变形和运动中,前缘滑块极有可能在降雨的诱发下继续发生变形,形成滑坡堵江灾害链,严重威胁滑坡上游村镇和下游舟曲县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风险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6.
甘肃白龙江流域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龙江位于甘肃南部,属长江水系,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1800 km2.对该流域进行调查研究后,报道苔藓植物34科,89属,172种,其中甘肃省新记录科4个,新记录属17个,新记录种70个.并初步分析了白龙江流域苔藓植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8.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白龙江流域1977,2002,2010年Landsat影像和30 m分辨率DEM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库并生成了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图,然后将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梯度图分别与土地利用数据叠加,对1977-2010年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和地形位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在各高程和坡度带上,白龙江流域的建设用地向更高高程和陡坡方向扩展;陡坡耕地面积出现了从增加到减少的逆转;林地变化则相反;受人类干扰程度的强烈影响,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逐年减少.1977-201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位分布指数曲线基本形态相似,但在个别地形位上的分布指数有明显变化;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性增强,并向高地形位扩展;耕地也向高地形位扩展;林地和草地在低地形位的分布指数先减小后增大;未利用地在高地形位的分布指数增大.建议根据不同的地形梯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干扰,继续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和人类生产活动管控,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才让太教授长期从事苯教文化研究,在国际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以苯教历史为主线,着重探讨了苯教文化的渊源、内涵、特性及其发展过程,并对苯教古文献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作了评析。认为,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分世续苯和雍仲苯,经历了前、中、后弘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藏族文化以及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甚大,对研究和还原藏族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右江流域壮族的诞生仪礼主要包括求子仪礼、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佑子仪礼等四个阶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至今一直为当地壮民所崇尚,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死轮回观、子嗣繁衍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各类地方文献数据库相继而生,为更好、更快捷的利用地方文献,参考网络资源整合的原理与技术,结合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按照一次输入多样化输出各类地方文献信息的理念,利用元数据体系、跨库检索技术等研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达到有效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介绍了由九部古老文献组成的苯教文献集,第一次把尘封已久的苯教文献公诸于众,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研究藏族神话传说和祭祀仪轨的原始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7.
右江流域壮族婚礼特征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相对稳定而完整的仪式,并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异。审视这一习俗不难发现,其中主要蕴含有趋吉观念、生育观念、道德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不仅注重国内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处理,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析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与意义,总结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东盟文献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条件,从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的工作为例,介绍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数字化积累,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应探索适合网络应用的地方文献信息化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20.
白龙江流域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工干扰等,其中地表植被作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度量指标,选择2002,2005,2008,2011年4个时段的遥感NDV I值,在改进像元二分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近10年来该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滑坡点空间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微弱,但区域内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低覆盖区域覆盖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历年来,该流域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滑坡点密度均较低,滑坡点占总滑坡的20.6%,空间分布呈离散状态,而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滑坡密度较高,滑坡点占总滑坡的34.5%,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状态,说明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滑坡点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是滑坡发生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10年来,该流域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说明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该流域植被恢复较快,生态脆弱程度减轻,这将为地方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论可为全流域制定宏观尺度上的滑坡生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