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本漫画界习惯将12世纪的鸟羽僧正觉犹当成祖师爷,他的《鸟兽戏画》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绘卷。但英国漫画策展人保罗·格拉维特认为,传统的浮世绘和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画艺术",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日本现代漫画。保罗·格拉维特在著作《日本漫画60年》中,详细梳理了1945年至2004年间日本漫画的发展轨迹。从1945年开始,漫画就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目本动漫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期后,漫画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日本漫画家千叶彻弥永远不会忘记一个特殊的日子。数百名表情凝重的人  相似文献   

2.
这里特指的"宅",源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专指过分沉迷于动画、漫画、游戏(统称ACG,即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的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周边产品有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纯粹足不出户,并不迷恋动漫的人只能称为"尼特族".  相似文献   

3.
一 陈燕,1973年生于河北容城,北京长大。在陈燕三个月的时候,一天爸爸抱着她玩,突然发现她的眼睛里有一个白点。爸爸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孩子得了先天性白内障,就连视力表上最大的字母都看不见。”爸爸妈妈经受不住这个巨大的打击——他们心爱的女儿是个瞎子。父母二人心痛不已,最关键的时刻,是她的姥姥收养了她,并最终把她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互联网和使用互联网的人都知道一幅著名的漫画,叫"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是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New Yorker)上一幅漫画.漫画的作者叫彼得·斯坦纳(P.Steiner).他在1993年创作此画.当时,这幅漫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但是在后来的7年间,人们对它的兴趣却与日俱增,那句标题也因此而流传开来.据<纽约人>杂志漫画编辑透露,斯坦纳创作的这幅漫画是该杂志被复制最多的一幅漫画,至少已被重新印刷了数百次.许多技术类书籍都印有这幅漫画,它在杂志报纸上更是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5.
巴黎,一提起这个字眼,没有去过巴黎的人像吸食了大麻一样就有了幻觉:香水的香气扑鼻而来,美女在眼前晃来晃去,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等雄伟华丽的建筑浮现在脑海里去过巴黎的人则总会想起在那里交的“狗屎运”。  相似文献   

6.
炎龙 《科学大观园》2010,(14):20-21
那年4月初,初次到日本东京去参加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个新闻奖颁奖仪式。第一次来到日本,给人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于是一有空闲就独自走出饭店狂逛东京的大街小巷,体验东京的繁华、秩序、清洁和便利。  相似文献   

7.
正洞庭湖早已不复当年烟波浩渺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而且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洞庭湖,一度拥有无边无际的水面。然而现在的洞庭湖早已不复当年烟波浩渺的身姿,不但蓄水量大为减少,而且连湖泊本身也同咸海一样萎缩成了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卢昊 《科学大观园》2013,(12):25-26
"甩葱歌"因其轻松、欢快的旋律和甩葱姑娘边歌边舞的可爱形象曾成为国内网络红歌,从而"甩葱舞"、"甩葱铃声"、"甩葱姑娘"和"大葱"玩偶大行其道。这首采用了芬兰波尔卡舞曲、日本动漫形象的歌曲不仅娱乐了大家,也让人不禁要问,跳舞的日本姑娘把大葱拿在手里是什么寓意?为什么日本姑娘甩的不是青菜、萝卜?日本人对大葱有特殊的感情吗?确实日本人对大葱的喜欢非同一般。在日本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0,(9):52-53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好莱坞也就乐此不疲地把各路汽车扔到电影里,而不管是英雄还是坏蛋。在电影里,你没有辆好车根本就不敢见人。詹姆斯-邦德电影的阿斯顿·马丁DB5,《意大利式》工作里的迷你Cooper,这些名车正应验了那句老话,这世界上本没有名车。电影里开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名车。《回到未来》中布朗博士的那辆能穿越时空的DeLoreanDMC-12,非但成了名车,还抢光了男主角迈克尔·J·福克斯的风头。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第四大留学城市来自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莱奥尼·林深深着迷于日本文化。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想来日本学习和生活。最终莱奥尼·林选择前往日本京都的同志社大学留学,主修日语研究和全球文化。20岁的林说,"7岁那年,我请父亲给我买了一本日语字典,自那以后,我就在看日本动漫的时候自学日语。到了上大学时已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这令我感到更贴近日本文化和历史的中心"。如今,  相似文献   

11.
杨宁 《科学大观园》2011,(16):15-15
如果你看过日本古装剧《大奥》,一定会记得剧中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穿著分脚趾的白袜,迈着小碎步行走的模样。分趾鞋和分趾袜子在日本被称为“足袋”:以前多是武士、旅人等使用。现代日本人不仅延续了穿足袋的传统,还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新的样式及用途。如今连邻国——中国和韩国,甚至不少西方人也受其影响开始尝试穿分趾鞋袜了。  相似文献   

12.
独腿人生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相似文献   

13.
去日本旅游,就不能不去看日本两大古都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二战时,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个让日本人一直困惑不解的谜题直到1986年罗哲文访日时才被解开。这些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能够逃过二战战火的破坏,竟要归功于一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梁思成。  相似文献   

14.
可爱的力量     
正看到这套书,我仿佛又回到了脑袋里充满各种疑问的孩提时代,心中的好奇心之火又再次燃烧起来。好可爱呀!面对一个满头金发的洋娃娃,或者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感慨。可不是嘛?可爱的东西总是招人喜欢,就连买一支自动铅笔,印着微笑的猫咪图案也比普普通通的灰色更吸引眼球。"萌萌哒""卡哇伊""敲可爱"……萌系文化早已攻占互联网,就连我这个三十过半的成年人,也可以大言不惭地拍一张手比爱心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卖萌"。  相似文献   

15.
本书由日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福井谦一与江崎玲于奈合著,1982年由日本共同通信社出版,全书共253页。本书在讲述“日本人与创造性”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从日美研究体制的比较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社会。书中还就有关人类、文明等方面的现状毫不隐讳地展开了批判,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特别是福井博士在科学上不主张  相似文献   

16.
在人人争做“精英”的日本社会,学习塾培养出了一批小“填鸭”,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学而优的“精英” 日本在教育领域可以算是发达国家,最起码在日本很少有文盲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很注意教育,在1890年的明治中期,日本就已经实行了四年义务教育制,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初小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治维新是一次教育维新也不为过。如今日本更是进入了全民上大学的年代,大学的招生能力已经超过高中毕业生的总人数。所以,大学生也没有什么精英味道,干粗活、打杂的大学生很常见。  相似文献   

17.
从无尽长廊到大穹项从波士顿去麻省理工学院,最快的方式是坐红线地铁。从坎道站下车,不用出站,一墙图文并茂、不时跳出“诺贝尔奖”字样的大事年表就告诉你已经来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学院的地盘上。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或许是常常被匆匆过客所忽略的两条铁轨之间的3组看似破铜烂铁的装置艺术。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买酱油的故事。乙是大批发商,甲搞的是小批发,甲自乙处购一批酱油,分三次取货。第一次到乙处拉货,乙早已算准了时候,先往桶里倒了半桶水,又注入酱油,甲也粗心,没有检查。待到拉回去后,他不由连呼上当。第二次到乙处拉货,甲便多了一个心眼,拿了探子去。而乙也偏偏早已料到了这一招,在头天晚上往桶里倒上水,摆在院中,由于时值寒冬,一夜之间桶里的水全都成了冰,又注入酱油。甲拿探子一试,提上来  相似文献   

19.
“如果天堂里没有狗的话,那我死后就去狗所去的地方。”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这让我有些不理解,所以我才思考:人为什么要养宠物?  相似文献   

20.
曹燕 《科学大观园》2011,(14):55-56
霍元甲的死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被日本人害死的。据说霍元甲去世后,朋友们拿着日本医生开的药拿去化验,发现这是一种慢性烂肺毒药,这才知道是日本人暗下了毒手。支持这种说法且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笔下的《霍元甲之死》。著名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先于1912年出版《拳术》和《近代侠义英雄传》两部作品,他在这两部作品里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霍元甲是如何被日本医生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