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疑问句句末的"为"主要存在于七种句法结构中,且词性表现并不统一:在"何为""(副)何+(助动词)+为"和"何以N为"结构中表现出动词的语法特点,在"何以V为""何V为""何故V为"和"……为"结构中表现出语气词的语法特点.多种证据表明古代汉语疑问句末的"为"存在从动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语法化倾向,这种演化与"为""何...  相似文献   

3.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然"的语法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然"的演变发展轨迹,并试图解释其语法化机制和动因.从而进一步探析出"然"语法化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理论.高考语法填空作为近年英语高考中的一项新的题型,主要考查对语篇整体结构和衔接手段的整体把握.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对语法填空类题型作综合分析,有助于探索这类语篇结构和衔接方法,探索它们的语言本质,使高考语法填空这类题目解答有理有据,提高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粗略地概括了近年来有关"语法化"几项研究,并提出了当前和未来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几个值得着力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研究,形成了"结合论"和"包含论"两个不同的研究倾向."结合论"者把语法同语义、语用相并立,坚持语法的独立性或句法的纯洁性;"包含论"者认为语法中包含着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内容,应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方面来对语法进行研究.关于是"句法"还是"语法"的看法,这绝不是一字之差的小问题,它导致了语法本体论的不同,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廖兴  尹俊文  蔡放 《长沙大学学报》2004,18(4):50-53,57
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作为程序的一种中间表示形式,在程序分析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利用抽象语法树可以方便地实现多种源程序处理工具,比如源程序浏览器、智能编辑器、语言翻译器等.本文作者介绍了抽象语法树涉及的原理及解释器的设计方案,针对Java语言,利用设计模式理论提出了创建和遍历抽象语法树的思路,并给出较为详细的代码说明.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19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几种主要的汉语语法"本位说",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剖析与评述,论文最后一部分围绕"字本位"出现后引起的几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做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双重谓语因其结构简单、表达内容相对丰富而被广泛使用.自20世纪50年代M.Ganshina等人研究并指出"双重谓语"这一语言现象以来,语法学界曾对双重谓语作过较多研究,但对于充当第二成分的分词的研究则很少.本文作者认为,双重谓语中分词的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容易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相混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将双重谓语中的分词同其他非谓语动词形式的分词进行比较,对其若干语法特征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一种形态不丰富的语言,重叠是其中非常显著的形式标记,重叠作为一种语法形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而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探讨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正是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问题。因此,重叠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有必要对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相互关系作一番理论上的探讨,这是重要的语法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0.1古人作注释,当然要解决词(字)义、句意、段意(章旨)、读音、修辞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都与语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语法,作为语言表达的系统法则,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但它与语言表达俱存。古代注释家没有自觉的语法思想,这是肯定的,但既要解决语义、读音等问题,就不能不涉及语法问题,其基本特点是在注释词(字)义,串讲句意时考虑语言表达的构成,从而透露出若干语法信息,它既是古人的某些语法观念的反映,又能成为后人对语法问题作广泛研究的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也"在句中的语法特征和用法."也"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相同或类同,在运用时有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也"还可表委婉语气和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5.
菲尔摩的格语法是在生成语法框架下提出的但又不同于生成语法的句法理论。菲尔摩《"格"辨》一文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的提出以及格语法体系的建构,显示菲尔摩创建格语法的目的在于以语义功能角度定义的格为基础来追求语法描写中语义与句法的融合,进而实现对乔姆斯基转换语法的修正;格语法的意义在于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能"在穷尽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和语义特点."能"的语法特点是:前面受副词修饰;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构成"不~不"双重否定格式;单独做谓语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三种语义:奈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肯愿.  相似文献   

17.
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选择就是意义.对同一话语而言,在不同的情景中会有不同的诠释.本文作者试图运用功能语法的三个纯理功能和语域的有关原理,对笔者偶然听到的一段短小对话进行分析.说明语域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意义.从而解释日常生活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关中方言从《歧路灯》里所传承的语法现象主要是:祈使句以"去"字煞尾以及"的、了"处于动趋式之间的特点,"不得"的"不能、无法"等意思和"只得"的"只好"义,"叫、教、着"用作使令介词的特点,"强如"的"比得过"义和"不胜"的"比不过"义,语气词"哩"用如"呢"以及旬邑方言"哩"字用作结构助词"的、得"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刘长珍 《科技信息》2007,(1):148-149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法隐喻指的是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而语法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本文主要对请求语进行一致性、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三个方面的分析,从语法隐喻的角度揭示请求语体现形式与其意义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将来时标记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表示认识情态的用法,这种现象在英汉语中都有存在。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分析英汉语中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发展的现象。分析发现,汉语主要是"将"与"要"这两个词,英语则主要集中在"begoingto、will、shall、should"这几个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