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椎体植入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减压 ,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椎体及自体骨移植术 ,治疗 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结果表明 :17例患者术后的植骨块与人工椎体均为骨性愈合 ,其中 14例在 3个月内愈合 ,3例在 6个月内愈合 ;无人工椎体松动 ,螺丝钉脱落 1例 ,颈椎生理弯曲维持良好 ,恢复之椎体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 ;JOA评分平均 14.5分 .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椎体植入及自体骨植骨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加Kaaeda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4年11例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除两例有轻度脊柱侧弯外,其余均见脊柱序列和椎管矢径恢复正常。11例患者中9例获3~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5.7个月),平均融合时间3.6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随访时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加Kanada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减压复位及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86例,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 术后随访7月~4年6月,平均(8±3.5)月,86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1例,良31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83.72%.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戎 《科技信息》2009,(34):314-314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总结经验,促进康复。方法:对2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必要的技术指导及训练,落实心理护理,术后给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切口渗血情况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有效方法之一,但因手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认真做好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术后完善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6例2~4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6例患者平均改善率为72%,有显著疗效。结论颈前路减压是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压迫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JOA评分、JOA改善率、叩足试验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同时评价患者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影像学显示:内植物固定确实,未见内植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征象.术前、术后J0A平均评分为(8.1±1.9)分,(14.6±2.2)分,改变明显(P0.05),改善率为(73.1±6.5)%.术前、术后叩足试验FTT平均值为24.1±6.7,29.3±6.3,改变明显(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经口咽入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及经验总结。方法 :采用经口咽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延髓、颈髓上段腹侧致压物的前路减压。结果 :3例手术顺利 ,术后症状逐渐改善 ,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 ,术后舌肿胀1例 ,口腔菌群失调1例 ,合并颅颈多种畸形后路固定2例。随防5mo至2a,恢复工作和学习各1例 ,1例症状加重再次后路植骨。结论 :斜坡齿状型颅底陷入的治疗唯有切除延髓、颈髓腹侧致压物的前路减压才是有效方法 ,经口咽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合并多种畸形颅颈不稳者需植骨固定  相似文献   

8.
颈椎骨折脱位是指颈椎体骨折与椎节脱位同时发生者,多伴脊髓损伤。好发于C4~5、C5~6、C6~7 3个椎节段。我们2008年5月收治了一例陈旧性C4~5骨折脱位(Ⅳ度前脱、Ⅰ度侧脱位、双侧关节突交锁)并颈脊髓损伤。经前路C5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后凸矫正、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 I)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2个月,VAS评分术后(1.0±1.0)分及末次随访(1.0±0.5)分,较术前(8.0±1.5)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OD I术后(22.13±13.40)及末次随访(20.31±13.27),较术前(64.80±15.68)均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200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32例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7个月-65岁,平均42.9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个月.术后随访期复发3例,其余患者无复发.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23例好转,7例无改变,2例较术前下降.结论:对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宜早诊断并适宜尽早作显微全切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在严重颈、胸椎管狭窄伴有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有严重颈、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采用单盲法。治疗组术前30min给于5%葡萄糖盐水250mg加甲强龙1000mg快速静滴;对照组术前只给予5%葡萄糖盐水静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采取前路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同时给予植骨内固定;胸椎黄韧带钙化症的患者只作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结果术后JOA评分,治疗组为(11.9±3.2)分(改善率49.5%),对照组为(9.1±2.1)分(改善率16.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大剂量使用甲强龙在伴有严重脊髓压迫的颈、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减压治疗中具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有效地预防由于手术所造成的神经刺激症状,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椎板开门、开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后路单开门手术,选用高速电磨钻并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结果18例椎板开门均成功,绞链侧均呈青枝样骨折对合,未见完全折断移位,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5~12个月)。随访时颈椎动力位摄片,未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CT检查减压的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使用高速电磨钻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Bioflex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28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7例,比较Bioflex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节段及其上邻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6.8个月,Bioflex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PLIF组少(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减小(P0.05),Bioflex组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P0.05);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增大(P0.05),Bioflex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比PLIF组小(P0.05).结论: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术式PLIF比较,Bioflex动态固定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上邻节段ROM,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椎板开门、开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后路单开门手术,选用高速电磨钻并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结果 18例椎板开门均成功,绞链侧均呈青枝样骨折对合,未见完全折断移位,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5~12个月).随访时颈椎动力位摄片,未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CT检查减压的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 使用高速电磨钻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7棘突开槽式减压在治疗脊髓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017年01月~2018年07月有8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70例获得完整临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单开门术中采用伸肌附着点重建和保留C7棘突开槽式减压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改变、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椎板开门角度及脊髓漂移距离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两组在神经功能恢复率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CCI及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上与术前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上述数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为21.2%(7/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及保留C7棘突开槽式减压会增加手术时间,但术式的改进可以更好的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萎缩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访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对颈椎活动与维持手术节段稳定性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18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进行定期随访,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动力位X线片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9例,良5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手术节段前屈后伸术前运动范围12.80±5.70,术后11.20±5.40;邻近间隙术前屈伸运动范围11.90±5.80,术后11.40±4.90。术前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椎板开门、开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人行后路单开门手术,选用高速电磨钻并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结果18例椎板开门均成功,绞链侧均呈青枝样骨折对合,未见完全折断移位,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时问平均13个月(5-12个月)。随访时颈椎动力位摄片,未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CT检查减压的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使用高速电磨钻配锥形钻头和细柱形钻头行椎板开槽、开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腰骶脊柱结核19例,其中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2例;术前后凸角8°-21°,平均15.3°;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及椎管内死骨形成,13例伴有不H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8例。结果随访6月-3年,平均24月。术后切口均l期愈合,结核无复发。疗效优12例,良7例。术后6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并通过椎间隙13例,2例术后CT扫描证实前方有假关节形成。融合时间6-8月,平均7.5月。术后后凸成角2°6°,平均3.1°。至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Fhnkel评分均达到E级。结沦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髓芯钻孔减压植骨术和股骨颈开窗减压带血管蒂的肌骨瓣转移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差异,评估手术创伤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方法:通过对34名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随访,病例入选的标准:年龄20~55岁的非创伤性ANFH早期患者(ARCO分期均为Ⅱ期).比较两手术相关数据(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评估两手术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影像学随访观察股骨头无塌陷生存率.结果:通过比较分析髓芯钻孔减压植骨组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都明显少于带血管蒂的肌骨瓣转移组(P<0.01).髓芯钻孔减压植骨组术后平均随访3.2(2.1~5.4)年,带血管蒂的肌骨瓣转移组术后平均随访3.0(2.1~5.0)年,两手术组术前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54.9和53.56,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436).带血管蒂肌骨瓣转移组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6.8)优于髓芯钻孔减压植骨组(平均76.2)(p=0.000).通过影像学评价,以股骨头坏死进展发生股骨头塌陷为结果的生存分析显示,带血管蒂的肌骨瓣转移组在平均3.0年的随访中观察到2髋塌陷,生存率为92%,髓芯减压组在平均3.2年的随访中观察到8髋塌陷,生存率为60%,带血管蒂的肌骨瓣转移组的远期股骨头无塌陷的生存率优于髓芯钻孔减压植骨组.结论:与开窗减压带血管蒂的肌骨瓣移植术比较,虽然髓芯钻孔减压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较好的特点,但其远期髋关节功能以及股骨头无塌陷生存率均不如前者.  相似文献   

20.
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椎板门轴侧断裂伴移位的处理方式及对术后疗效产生的影响。2013年05月~2018年9月有3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钛板固定术治疗,其中有63例患者术中发生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根据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重建组(35例),对椎板进行叠瓦状重建及钛板固定治疗;切除组(28例),将断裂并移位的椎板切除。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相关指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在手术时间及术出血量上,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颈后肌群横截面积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但重建组横截面积减小程度明显低于切除组(P<0.05)。重建组术后CCI获得较好维持(P>0.05),切除组的CCI较术前出现明显丢失(P<0.05);至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重建组有8.6%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3/35),切除组为21.3%(6/28),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CT扫描发现,重建组术后3个月时有81.6%(31/38)的节段门轴获得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时有94.7%(36/38)的节段获得骨性融合。以上结果表明,对门轴断裂伴椎板移位的患者,采用叠瓦状椎板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及切除椎板均不会影响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椎板重建更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并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从而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