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髋关节假体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骨科2007年1月-2009年6月8例双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过,根据此类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同时加强营养监测及康复锻炼。结果:8例顺利通过围手术期并基本康复出院。结论: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诊治的40例年龄≥75岁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采用DA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40例患者术后均遵医嘱定期随访,DAA组在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PFN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更有优势(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AA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探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患者,并评价临床疗效。3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平均随访9(3-38)个月,假体无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可行,可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EvansⅢ~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年龄75~85岁,平均年龄79.6岁。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周~10月,平均随访时间9月,假体无松动,关节功能重建良好;Harris评分:手术后随访评分平均93.1分。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早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管理。方法对3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采取了入院宣教,术前指导认真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感觉,正确摆放患肢体位,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做好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措施。结果本组33例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假体松动、断裂、弯曲现象,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围术期良好的护理措施及管理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将2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资料完整的患者分动力髋螺钉(DHS)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HA)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82例、PFNA组6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70例.男性92例,女性128例,年龄70~101岁,平均79.8岁,骨折按Jensen-Evans分型:Ⅰ型22例、Ⅱ型51例、Ⅲ型78例、Ⅳ型44例、Ⅴ型20例、R型(逆粗隆型)5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患者获得8~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三组疗效满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PFNA组与DHS组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A、DHS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DHS组居中.术后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DHS组、PFNA组与DHS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与DH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29例(13.2%).人工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应根据年龄、身体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不稳定型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术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DHS髓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空心钉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3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其中A组(内固定组)18例,B组(人工髋关节组)24例,年龄、骨折分型、术前全身状况相似。随访11~64个月,平均25.2个月。结果 A组平均住院日数及手术持续时间均较短,且出血量少,费用低,骨折愈合率94.5%(1/18),股骨头坏死率27.7%(5/18)。需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再手术率为33.3%;B组需再手术的3例,再手术率为12.5%,关节功能优于A组。结论 GardenI、Ⅱ、Ⅲ型的70岁以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优良复位的前提下可先予坚强的内固定治疗,Ⅰ期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及移位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后护理体会朱爱梅(海南医学院附院外一科,海口570005)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置换术;护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473.6股骨颈主要是松质骨,因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萎缩,轻度间接外力即可能导致骨拆。当股骨颈发生骨折时,股骨头的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栓股骨转子间骨折(Ⅱ型)的疗效.方法:将2010-08~2012-08收治的老年脑血栓股骨转子间骨折(Ⅱ型)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期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脑血栓病人股骨转子间骨折(Ⅱ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老年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05~2010-05住院48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作为观察组,病人自住院开始,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出院指导.结果:观察组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训练,未出现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克服了康复训练意识淡漠,依赖性强、主动性差的缺欠,通过帮助观察组病人及家属建立正确的康复训练意识,并采取正确康复指导方法,使病人积极的按计划进行了康复锻炼.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围手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95岁高龄患者来说,有手术适应证,也有一定的手术禁忌证。近日,经过反复讨论,并结合患者家属的意见,我院成功为一位95岁高龄患者施行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经过手术前后的治疗与护理,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股骨颈是指股骨头与股骨粗隆间线之间的一段骨.由于这段骨主要是松质骨,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又大都萎缩疏松,所以很容易骨折.如果老年人跌倒受伤后,感到髋部疼痛,患肢失去载重功能,并有外旋畸形,就应考虑患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除了必要的住院治疗和护理外,在恢复阶段也可以在家里继续治疗和护理.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护理实践谈一些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家庭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评价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70~90岁,平均79岁。骨折按Evans分类,ⅢA型9例,ⅢB型6例。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术中注意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块,用骨水泥固定,争取将其重新复位。由于股骨颈及股骨距骨缺损,在插入人工股骨柄之前可用试模测试。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关节腔内置负压引流管48~72 h。结果:1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6~24 d,平均20 d。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6~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假体松动,无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无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发生,无病人死于手术并发症,12例病人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可靠方法,其操作可行,疗效满意,可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4月~2010年3月共治疗70岁以上(70—96岁)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其中手术治疗92例,保守治疗8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20例,保守治疗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股骨颈骨折7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全髋置换38例。本组患者同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本组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28月,平均14.2月。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内固定物松动、滑脱5例、断裂2例,人工股骨头下沉致疼痛5例,脱位2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10.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1.5±7.2)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21.1674,P〈0.05。x线片检查示内植物位置良好。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评价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王卫东  白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40-9643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本组患者共63例,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1),术后6月、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P<0.05)。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两种内固定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骨折类型选择。  相似文献   

17.
梁菊霞  张继鸿 《甘肃科技》2011,27(1):157-158,134
探讨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25例患者根据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要点进行围术期护理,尽早实施康复训练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精神上的支持。25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规范的康复训练、详细的出院指导,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勾晓珊  陈英 《甘肃科技》2013,29(2):122-123,5
探讨了老年胆囊疾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156例60岁以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生理、心理护理。术前重视生理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常规护理。经过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15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均痊愈出院。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施行正确的护理措施,对老年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将近期合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同时,对比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更低,上述数据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与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1 610例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围术期护理的具体步骤及细节,总结其专科护理要点.方法依据超高龄白内障患者的病情特点,实施超高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术后评估围术期护理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对围术期护理表示满意及比较满意者高达99%.结论就超高龄白内障患者的超声乳化吸除手术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