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彩红 《甘肃科技》2016,(10):127-128
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早期应用的护理体会。收集31例SAP患者早期使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和护理的临床资料。31例患者中,3例发生腹胀,2例发生腹泻,26例均未发生误吸和鼻肠管SAP复发,全部治愈出院。对SAP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是SAP治疗的重要手段。做好鼻肠管的日常护理,是SAP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46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治疗前、后1、2、4周患者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4周后,46例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20例患者完全治愈,其余26例患者血尿淀粉酶正常,体重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上升,除10例发生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外,未出现其它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肠内营养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晓娜 《甘肃科技》2022,(17):123-125
探究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选择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月,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3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患者护理前后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护理前患者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在护理后均比护理前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观察组营养水平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比较更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脑出血重症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有重要影响,护理满意度高,应该进行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后,雏鸡血清IgG含量的变化,用8×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感染10日龄雏鸡,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分别提取感染前和感染后第1,2,3,4,5,6,7,8,12,15天鸡血清中的IgG,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纯化的IgG做纯度鉴定,结果表明,盐析产品纯度较高。通过紫外吸收法测定其含量,感染前IgG含量是(1.07±0.05)g/L,对照组感染后第4天(14日龄)达到峰值(1.90±0.07)g/L,感染组在感染后第6天(16日龄)达到最高值(2.31±0.07)g/L,感染后第12天(22日龄)对照组和感染组降到最低值,分别是(1.35±0.17)g/L和(1.32±0.05)g/L,感染后第5天(15日龄)差异显著(P〈0.05),第6,7天(16,17日龄)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天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的不同作用 .40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 (研究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 (对照组 ) ,分别于术后第2~8d予等热卡 (1 2 5 .4kJ/ (kg·d) )营养支持 .用药期间留 2 4h尿粪定氮 ,于术前 1d和术后 9d测体重、上臂周径及三头肌皮皱厚度 ,术前 1d、术后 5d、术后 9d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术前 1d、术后 1d和术后 9d检测血清IgG、IgM、IgA、CD4、CD8、CD4/CD8、白介素 1_α、白介素_2、白介素_6、白介素_1 0、肿瘤坏死因子_α.结果表明 ,经过一周的营养支持 ,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 ,免疫营养组转铁蛋白、IgA、CD4、CD4/CD8显著增加 ,IgA差值、CD4/CD8差值亦显著增加 .说明肠内免疫营养可有效改善腹部手术创伤后患者营养状况 ,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张新蕾  张吉峰  李敏 《科技信息》2012,(17):463-46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接受EN治疗;对照组32例,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平均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结论:EN能改善SAP患者预后,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术后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24 h起自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剂.观察组于术前7 d起口服能全力(纽迪西亚公司)500 mL/d至术前1 d.术前、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免疫功能的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术后第1,8天的CIM/CD8比值Igc水平显著增加;术后第8天的前蛋白浓度显著增加.结论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肠内营养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序贯化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人根据营养支持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组31例及序贯化营养支持(序贯化)组32例,比较并分析两组的并发症。结果序贯化组总并发症、导管并发症、二重感染、肝功能损害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TPN组(P〈0.05);序贯化组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PN组(P〈0.05)。结论序贯化阶段性营养支持可以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状况,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肠道营养是否可以改善烧伤后白蛋白的合成。方法:将30%Ⅲ度烧伤的Wistar大鼠分为早期喂养组(EF)和延迟喂养组(DF)。两组大鼠均接受肠内营养,总热量为732.2kJ/(kg.d),但EF组在烧伤后2h开始肠内喂养,而DF组在烧伤后48h开始肠内喂养,分别在烧伤后第1、3、6、9天观察因清白蛋白和肝脏白蛋白基因表达。使用反转录事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白蛋白mRNA变化,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市面上的奶茶产品进行调研和测定,结合人们日常消费习惯,以奶茶中总糖和咖啡因浓度的中位数为标准灌胃小鼠。在常规饲料和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使用C57BL/6J雄性小鼠模拟人每天喝1杯奶茶摄入的蔗糖和咖啡因量,以体重、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和组织学检查作为评价指标,研究蔗糖和咖啡因的持续摄入对小鼠生理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选取奶茶样品中总糖质量浓度范围为25~135 g/L,咖啡因质量浓度范围为190~853 mg/L;与常规饲料组相比,常规饲料加蔗糖和咖啡因组空腹血糖值由(4.27±0.06)mmol/L上升至(5.43±0.39) mmol/L,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由(89.48±2.85) ng/L上升至(112.94±1.76)ng/L,血清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由(49.31±3.23)ng/L上升至(65.44±4.70)ng/L,体重增加值由(3.33±0.64)g下降至(2.45±0.51)g,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由(0.88±0.29)mmol/L下降至(0.74±0.04)mmol/L;与高糖高脂饲料组相比,高糖高脂饲料加蔗糖和咖啡因组体重增加值由(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HSAP)的临床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根据4例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采用血液滤过、营养支持治疗限制乳剂的摄入、早期肠内营养、"三联法"降低腹压等不同治疗方法.结果4例患者全部治愈,预后良好.结论高脂血症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应以降血脂为主,并采取多方位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王伟  项和平  王文斌 《科技信息》2010,(31):412-413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取保守治疗策略患者的预后,分析预防性抗生素的疗效及感染患者的细菌谱;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降低感染发生率的作用;腹腔间室综合征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25例采取保守治疗,死亡率为8%,全组患者均采用降阶梯抗生素策略,感染者9例,全组患者感染率为30%,白色念珠菌感染1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5例,肠内营养组感染率小于肠外营养组(25%vs40%)。采用疏通肠道、负水平衡、血液净化和外科干预4项措施可有效治疗腹腔间室综合征。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实施"个体化治疗"。结论:重症胰腺炎可以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策略,早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及肠内营养非常关键,手术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对重型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仅用常规肠内营养混悬液。检测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5d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同时监测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氮平衡(NB)等营养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ALB和TF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第15d实验组IgA、IgG、CD4、CD8及CD4/CD8比值、ALB和T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免疫功能、蛋白质营养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肝灵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作用,为复肝灵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一日龄北京鸭30只,静脉注射雏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清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复肝灵组、病毒对照组和拉米夫定组。复肝灵组分为0.5、1.0、2.0g/kg三个剂量组。给鸭口服复肝灵,1天2次,给药10天。然后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5天、10天及停药3天后取血,测定鸭血清中DHBV—DNA水平并计算每组鸭用药后不同时间(T5、T10)和停药第3天(P3)血清DHBV-DNA的抑制率(%),观察鸭血清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V—DNA)的影响。病毒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拉米夫定组给予口服拉米夫定。结果:复肝灵2.0g/kg组,给药后第5天,第10天鸭血清DHBV—DNA显著下降(P〈0.01),停药后3天鸭血清DHBV—DNA下降明显(P〈0.05),鸭血清DHBV—DNA水平抑制率则有显著升高;1.0g/kg组,给药后第10天和停药后3天鸭血清DHBV—DNA明显下降,鸭血清DHBV—DNA水平抑制率则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与拉米夫定组则无明显区别:0.5g/kg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大剂量组、中等剂量的复肝灵组在鸭体内有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报告 1990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施行的肠内营养支持 46例。介绍肠内营养的使用途径、灌注方式和营养液配制、使用及保存方法。对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总结肠内营养实施成功的经验及其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将高台仁济医院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脑出血治疗,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治疗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死亡率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外观光洁,镀层均匀且致密的不锈钢1Cr18Ni9Ti,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在充分考虑镀液稳定性、镀速、镀层质量等因素后,择优筛选出1Cr18Ni9Ti镀液配方及施镀条件:硫酸镍(25g/L),次亚磷酸钠(35g/L),乙酸钠(20g/L),柠檬酸(5g/L),乳酸(10g/L),硫脲(1mg/L);温度为88℃,pH值4.8。经检测,镀液稳定性好;镀层外观光亮,厚度均匀、致密;施镀后试样耐蚀性明显优于不锈钢1Cr18Ni9Ti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单采猪血浆的质量情况,为建立猪血浆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参照中国药典、欧洲药典及猪源性生物制品相关要求检测血浆的外观、pH、渗透压、总蛋白含量、枸橼酸盐含量、钠钾钙离子含量、是否无菌以及对猪细小病毒进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结果显示单采血浆外观正常,渗透压、总蛋白含量、枸橼酸盐含量、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分别为315±34 mOsnlol/kg、53.7±3.2 g/L、15.98±4.88 mmol/L、3.00±0.45 mmol/L、2.35±0.38 mmol/L、151.3±22.4 mmol/L,检测结果均符合人血浆制品或者人血浆标准,但pH 7.81±0.21,其与人血浆规定含量稍有差异。单采血浆样品中只有1个样品检出细菌阳性。建立了猪细小病毒特异敏感的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单采猪血浆猪细小病毒阳性率为0。实验为单采猪血浆质量基本符合现有人血浆或血浆制品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紫草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血清TNF-α、IL-6和NO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S组)、模型组(SAP组)、紫草3 g/kg(H-紫草组)和紫草1 g/kg组(L-紫草组),检测术后24 h和72 h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结果 H-紫草组和L-紫草组死亡率明显低于SAP组;H-紫草组和L-紫草组NO活性较高与SAP组相比P<0.01;而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与SAP组比较。肺组织病理变化:SAP组可见肺间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肺泡腔部分融合成肺大泡。H-紫草组和L-紫草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较模型组减轻。结论紫草能降低SAP大鼠死亡率,提高血清NO活性、降低TNF-α和IL-6含量,减轻SAP所致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实验调查了在养殖水体中施用14.99 g/m3(10 kg/亩)的生石灰后,对河蟹胃、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清T-S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POD(酚氧化酶),AKP(碱性磷酸酶)、ACP(酸性磷酸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石灰后,河蟹胃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清TSOD、P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而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分别从1.01±0.28 U/g prot、52.3±18.5 U/g prot升高到了3.39±1.00 U/g prot和161.2±39.7 U/g prot(P0.05),血清AKP、ACP活性分别从0.66±0.14金氏单位/100 m L、0.63±0.19 U/100 m L,升高到了1.15±0.32金氏单位/100 m L和1.10±0.33 U/100 m L(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