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提高其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4年1月至10月收治的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应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总结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经验。结果外固定治疗组优良率达93.9%,并发症发生率为20.5%,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内固定治疗组的83.3%、2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在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可显著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各类胫腓骨折42例患者,其中闭合性骨折11例,开放性骨折31例。全身情况平稳后行小切口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4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4.7月。42例中有6例发生切口感染,经过换药处理及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愈合。有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其余39例均一期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小切口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是治疗胫腓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应用外固定支架在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治疗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在我院选取的56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的28例患者运用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即清创及复位骨折后穿针固定),另28例纳入治疗组,则采用国产的外固定支架治疗手段(“T”型或中线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结果行外固定支架的患者效果远远优于采用环形外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其优良率达95.5%(42/44)。且在一定访时间内,其术后断钉现象、钢针松和感染率以及骨折愈合率均优于环形外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严重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可早期有效固定骨折端,从而在创面闭合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且手术简便易行,创伤较小,使其疗效得到更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石红  顾益梅  洪小丽 《科技信息》2012,(35):917+896-437,416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皮肤软组织碾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皮肤软组织碾挫伤患者,急诊清创后骨折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碾挫伤皮肤行反取皮后回植,创面或创腔用VSD材料覆盖,接负压封闭吸引,7-10天后去除VSD材料,必要时行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患者创面均愈合:骨折一期临床愈合22例(84.6%),延迟愈合4例(15.4%),平均愈合时间为(10.5±8)个月。无一例针道感染。结论:急诊彻底清创,骨折端及时有效的固定,及时正确处理碾挫伤皮肤软组织,术后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及时处理相关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5年~2004年共收治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95例,均属Ruedi和AllgouerⅡ,Ⅲ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即采用AO苜蓿叶形钢板内固定32例为A组;有限内固定结合“T”形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30例为B组;短期外固定架固定后改用钢板内固定33例(即两阶段法)为C组。结果 经10个月-8年的随访(平均2.4年),按Teeny和Wiss评分系统,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5.63%,并发症发生率为26.5%;B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60.00%,并发症发生率为30.5%;C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4.85%,并发症发生率为22.5%.结论三种方法可用于高能量Pilon骨折的治疗,其中两阶段治疗法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21例,取得满意疗效。该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能方便准确地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对骨折端具有加压作用,固定牢靠;穿针部位避开骨折处,且穿针数目少,术中软组织损伤少;术后调整容易,不影响非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Pilon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等三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后平均随访2年,对患者踝关节进行评分,传统治疗的优良率88.2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优良率92.60%;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法的优良率97.40%.结论:Pilon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后两种方法治疗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比保守治疗效果好,而外固定支架超关节固定方法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最佳选择,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腓骨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的特点。方法 32例胫腓骨中、下1/3不稳定性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胫骨闭合性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32例中胫前皮肤条件较差的闭合性骨折26例,开放性骨折6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5例,斜形、螺旋形骨折17例。腓骨采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结果 32例均达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4个月,骨折位置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皮肤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 腓骨固定适合于胫前皮肤条件不好的闭合性或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和胫骨下1/3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马彦虎 《甘肃科技》2022,(5):131-133
探究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胫骨骨干骨折患者的作用。纳入甘肃省华亭市中医医院骨科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胫骨骨干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分为2组,A组:42例,外固定支架治疗;B组:43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相关指标、愈合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B组手术时间(88.97±9.42)min长于A组(78.39±7.28)min(P<0.05),术中出血量(106.42±22.54)mL多于A组(89.78±20.96)mL(P<0.05),肿胀消失时间(7.03±1.12)d短于A组(9.01±1.38)d(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2.83±0.54)月、术后负重时间(2.58±0.76)月、骨痂出现时间(9.29±2.04)月均早于A组(3.58±0.75)月、(3.43±1.01)月、(11.57±2.12)月(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98%(3/43)低于A组23.81%(10/42)(P<0.05)。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胫骨骨干骨折,能加快愈合,快速消肿,并发症少,但手术时间长于外...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骨折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三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髌骨骨折120例,其中A组38例采用粗丝线或可吸收粗线环形缝合固定,B组44例采用A0改良张力带固定,C组38例采用镍钛聚髌器(NTPC)固定。结果A、B、C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1.05%、81.82%、89.47%;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21%、90.91%、97.37%。结论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可用于髌骨骨折的治疗,而后二种方法更佳,且缝合固定法由于不可避免的外固定,而在治疗近期可对膝关节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在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不同类型下肢长管状骨骨折35例,其中股骨骨折20例、胫骨骨折15例;选用带有远近瞄准器的股骨、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横形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穿钉;其它类型股骨、胫骨骨折采用开放复位;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采用静力固定并一期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患肢抬高30,术后第3天开始患肢功能锻炼,对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主动锻炼有困难者,术后第3天结合CPM机被动锻炼膝、踝关节。结果随访10月-2年4月(平均13月),35例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再发骨折、断钉、感染及膝、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例胫骨远端1/3处骨折出现骨折远端5。向后成角畸形,未出现膝关节、踝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101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临床资料,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运动功能。结果平均随访8月(3~11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踝关节功能根据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9,良12,可5,差2,优良率为81.3%,术后无伤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结论正确评估软组织条件,根据损伤分型选择合理手术时机及固定方法,使用关节活动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伤口感染率低,骨骼血供破坏小,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肘关节外伤后早期康复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0年7月~2008年3月创伤后5~21d行康复治疗的患者56例为早期康复组(A组),创伤21d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63例为延迟康复组(B组)。于系统康复前后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评定。疗效及关节功能结果评定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康复前两组的肘关节Myao评分及ROM评定,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A组患者56例Mayo肘关节评分优36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53/56)为94.64%;B组63例Mayo肘关节评分优23例,良27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50/63)为79.36%,两组之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21,P〈0.01);A组肘关节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康复治疗有利于肘关节创伤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踝部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手术复位,内固定外踝、内踝或后踝,下胫腓关节分离者可选长螺钉固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 a以上,均获得骨性愈合,优30例,良14例.结论解剖复位腓骨中下1/3及外踝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惠平  宋勇  胡德炜  李新忠  魏琴 《江西科学》2012,30(5):617-619,651
评价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奉新县人民医院使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43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24例,四部分骨折6例。随访评定包括X线片、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43例患者获得平均15个月(8-24个月)临床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平均时间3.5个月(1.5-6个月),无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螺钉数量的布局方式、接骨板材质对腓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响。利用组合梁理论验证了腓骨内固定模型的有效性后,在ANSYS Workbench中模拟3种腓骨骨折内固定方案术后康复前期、后期的受力过程,分析螺钉的布局方式、接骨板材质对腓骨、接骨板的应力的影响,并计算了骨折区域的应力遮挡率。研究结果表明:B1、B2和B3内固定方案的接骨板应力集中现象均主要在接骨板的中间区域,而腓骨的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在骨折块末端内侧的螺钉孔处。螺钉的不同布局方式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小于接骨板材质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接骨板材质的杨氏模量越大,对应力遮挡率的影响愈大。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金属接骨板联接的腓骨内侧表面最容易受到损伤,康复期可佩戴护具来减少损伤。组合方案B2C1既能够提供在骨愈合时内固定系统所需的稳定性,也可以保证较低的应力遮挡和足够的刚度,是腓骨远端骨折值得推荐的内固定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改良穿针外固定架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92例7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改良穿针外固定架治疗组49例,锁定钢板治疗组43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随访3~16个月,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按Harris标准评定两组关节功能,改良穿针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9.79%,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90.6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改良穿针外固定架组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穿针外固定架组并发症2例,锁定钢板组并发症4例。结论:改良穿针外固定架较适合于年老体弱患者,改良穿针后固定可靠,能早期下地扶拐行走,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不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适合于无严重合并症的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8.
基于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CPTO)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CPTO治疗中两种常用的内固定钢板系统对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胫骨近端联合截骨术植入Tomofix和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钢板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分析膝关节的刚度和楔形位移,以及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相比使用Tomofix内固定系统的膝关节刚度增加了23.8%,平均楔形位移降低了85.5%,骨骼平均应力降低了36.5%,钢板和螺钉的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16.6%和4.6%。因此,在CPTO手术中使用Tomofix亚洲型内固定系统能较有效地提高膝关节结构的稳定性,减小楔形微动,为骨愈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在内固定系统的高强度支撑下骨骼应力降低较明显,有引发应力遮挡效应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