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建安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建安诗歌中的飞鸟意象进行分析,建安诗人攫取鸟这一意象寄寓了三种思想情感:象征其政治理想;即目写景以表达对自由的热爱和渴望;流露出作者的孤寂情怀。通过飞鸟寓意的三种思想情感角度,有利于深入了解建安士人的心态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飞鸟"作为一个意象,其比兴意蕴丰富,主要可归结为三种类型:用飞鸟来比兴祖先父母的;用飞鸟来比兴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用飞鸟来比兴行役之苦的.这种借飞鸟来比兴的手法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是七贤的灵魂,也代表了七贤的精神,在魏晋文坛上可谓继往开来。他志在高远,不为世事所累,追求人生自由,喜欢直抒胸臆,在其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嵇康诗歌中经常出现飞鸟的意象。深入探究诗人的这种飞鸟情结,可以发现,实际上这是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暗示,是诗人飞翔精神的表现,是诗人希望摆脱现实的苦闷,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国诗人历来重视用意象来表达感情.在阎尔梅的诗歌中松意象出现次数较多,其具有倾诉悲怀、表现高洁的人格品性、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内涵,对传统松意象的用法有所突破.对阎尔梅诗歌中松意象的研究,能够看出阎尔梅思想与情感的变化,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诗人.  相似文献   

6.
儒家仁学思想是杜甫一生的精神核心,它表征为诗人两大人生态度:生生不已的现实政治执着与人格独立的超现实政治追求,长安时期,干谒求仕的现实生活促使这两方面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素突显出来,由此诗人运用两大类具有历史审美心理积演即具有比兴艺术历史的自然意象,通过这两大类意象的三种方式的对比运用,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苦心孤诣:对求仕的强裂向往与对人格不甘受抑的张扬,长安十年晚期特别是十年后兵戈起而计人在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传统文化士人设计的自我实实现道路--全面失落,使诗人产生了深刻的沉痛,由此,诗人以我观物,营造了两大类悲剧性自然意象来发泄自身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7.
建安咏物赋从题材上可分为描写植物、描写珍奇器物、描写动物三类。作品侧重表现物象的美质,反映了建安文人的精神内质和人格理想,反映了作家特定的生活遭际和内在情感。在艺术经验上,情绪化、意象化的倾向,使建安咏物赋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薛涛诗作中存在着丰富的植物意象,其作为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意义。薛诗中的植物意象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意蕴,它们将诗人难以名状的或不便于直白表露的情绪具体化、固定化、外显化,从而使得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薛涛真实的心理活动和作品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9.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每经有感必将言其心志,诉其衷肠。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情感的表达又是经由过滤之后的另一种外化。它体现着一定的法度,含有约束、节制的意味。因而,古代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内敛含蓄十分重要,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恰可以作为这种含蓄表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意象可以通过自然外物来传达个人独特性的情感,使得情感在有节制的同时又得以抒发。中国古典诗歌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许多内涵深刻的文学意象,杜甫诗中"舟船"这一意象传递出诗人的漂泊感和寻求自由感,揭示出诗人孤独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情感,即男女间的相思、游子们的思乡以及文人墨客的迟暮之叹。  相似文献   

11.
作家是时代之子,何其芳一生的文学活动与特定时代有紧密联系。对于 主流性文学,他划下了从远离到汇入的运行曲线,他为时代奉献了有独创性的抒情散文与诗歌。但其文学评论却明显具有双重性,总结其成败得失,对于建设新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黑魇》为核心,参照同一类型散文作品中的其他几篇,再辅之以同时期的几篇文论,进行文本细读,来理解和叙述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思想重心、感触接点、精神踪迹和文学理解,特别描述出其精神迷失的具体情形,并强调其文学理解的庄严,从而论述沈从文作为一个作家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及转变,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转变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15.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而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之一,他在继承圆舞曲的传统风格的同时又以独特的创造力表现他自己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生活的经历,抒发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祖国沦陷的仇恨与悲痛。他的《#c小调圆舞曲》(Op.64 Nr.2)是其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从其叹息式的语调和呼唤性的节奏表现中,感受到了肖邦那深深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气质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6.
预言的深刻--兼论鲁迅的怀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较,鲁迅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性,显现出预言般的深邃。他对民主与科学的质疑,对革命及革命者的怀疑,对革命胜利后的预测,对自己死后被利用的猜测,都已经程度不同地被史实所印证。这得力于鲁迅彻底的怀疑精神,使他能够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自身及其社会环境,对过去、现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评论一直把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主题归结为勇气和死亡,这一归结使得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显得单薄、苍白,不足以说明海明威对世界文学所作的贡献。通过对海明威作品的整体分析,可把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主题归结为抗争。如此不仅能统摄海明威所有的作品,而且其主人翁的“硬汉”形象也清晰地显现出一条由单薄到丰富、而至完满的脉络,从而丰富了海明威创作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与自身的抗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鲁迅的创作文本出发,阐述了鲁迅思想的片面性和深刻性。通过对作者生活经历和时代的考察,分析了形成这一思想特征的原因在于鲁迅特立独行、怀疑一切的心理性格所导致的直觉单纯的思维方式和孤独自省的心理品性。  相似文献   

19.
盛霞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154-156
本文主要从音乐风格、歌曲构建特点和情感表现等方面分析了舒曼艺术歌曲的音乐特色。指出其艺术歌曲的主要音乐特色表现为:借助于诗歌的明确语义,充满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结合完美,音乐形象鲜明;情感丰富,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其作品,透视出舒曼热情真挚的性格思想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人生。  相似文献   

20.
蔡超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59-62
1939年,正当日本大规模发动侵华战争之时,太宰治创作发表了《叶樱与魔笛》,将他反对战争、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寄托到"魔笛"上。不仅如此,太宰治还将"魔笛"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以此表达他对神灵的无限崇敬和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