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挥实验室基地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实验室工作实际,对江苏科技大学以实验室为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做的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营造自主式学习环境、构建创新型实验内容体系、设置创新实验室、参与科研与科技开发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等方面是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3.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体系,加强本科生横向交流联合培养,建立科研学分制,全面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施研究生“反哺”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讨论了化学基础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相关问题,开放基础实验室对学生形成主动性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理工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这也是当前理工类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的重要体现. 首先阐述了国内外高校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而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研究和界定,从创新意识、社会实践、经费投入和培养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面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重点实验室建设在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蒙医药研究生培养及教师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如何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等条件,以及在这一平台上取得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于蒙医药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过程,在我校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设想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王昆仑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1-55
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属性角度,探讨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出了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扩展能力要求;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方向能力、专业能力与"模块化"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课...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文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245-246
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改革考试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注重思维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健美操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健美操教学追求的目标.该文通过对健美操教学中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智能观;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民主气氛;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美的课堂环境;以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创造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讨论了如何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基于对一些经典赛题的分析,阐述了赛前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这四个具体实践过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作用,说明大学生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并参与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个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不能脱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这一大前提。在一个社会不同层次高校人才结构框架下,重点剖析了二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指明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创新培养的基础,需改革为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大学生科研是创新培养的提升,要求学生掌握一套科研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导师科研团队的高层次课题衍生出学生的创新项目,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孵化团队转化为创业项目,这2种团队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是微调形成合理分工。最终构建起适用于该层次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