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展现了男性少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男性少年形象。而女性也成为这一类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这些女性具有美丽、善良等特有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类型化、概念化的特征,小说中的女性仅仅作为一种性别符码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男权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口语化叙述是小说的鲜明特色,而其叙述中的一重要现象——谎言一直为评论界所忽视。霍尔顿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有趣的悖论性:作为青春期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霍尔顿的谎言既蕴涵一定的反叛性能量,是叛逆和自卫,同时又因其自身的缺陷而只能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霍尔顿谎言的悖论性特点也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它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在性格发展时期的经历和冒险故事,更着重描写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过程。其内容往往涉及到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等方面。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作品成长的特色。本篇论文试图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中所运用的成长主题的理论策略,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沈石溪成长小说本着文学向“人学”回归的理念,着力反映少年“性”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与高涨,体察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以浓重的悲剧色彩再现少年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在他一系列的少年小说创作中都表达了苦难的主题,他努力寻求苦难意识与少年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苦难意识融化于其诗性唯美的少儿文学作品中,构成作家创作直面当下的一种精神立场。这种苦难意识具体表现在直面苦难的勇气和信心、苦难中的神性升华、从苦难走向成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他们是少年一代崇拜、向往的对象,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无法逃脱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姜勇 《科技信息》2007,(7):192-19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研究发现,不健全的培养体制导致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落后于他们成长的需要,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缺陷,而对于我国的体育事业来说是一个损失。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培养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对于加强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芳华"里的她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残酷青春电影。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要奔着14亿去了!,这部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相似文献   

10.
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爱玛》描写了女主人公爱玛如何走出一个个错误而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从成长小说定义、特征的角度可以力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在小说中,爱玛的成长是主线,和另两位同龄少女哈丽埃特、简的成长一起构成了十八世纪不同女性角色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王手的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男性叙事,表现有二,一为江湖,二为情爱,无论是江湖,还是情爱,在笔者看来是王手用来探求男性成长的叙事,江湖中的少年和情爱世界中的成人共同完成了王手的男性叙事。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张兆和的小说,是一种“另类”的成长小说。它关注成长个体的内心体验,抚摸成长的伤痛,有着“失乐园”的叙事模式。她的小说具有京派的风格,并且是京派文学版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当淡出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5.
利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探讨华裔作家赵健秀作品《唐老亚》中主人公唐老亚是如何从一个在"二元对立"的中美文化夹缝中迷失自我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拥有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少年。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成长问题一直是文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各个时期都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和名作,由此形成了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模式--成长小说.<数星星>是众多的成长小说中的一篇,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在恐怖的战争环境中走向成熟.安玛丽本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战争让她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姑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为着一个美梦拼搏、竭尽全力。任冰的长篇小说《少年梦》就演绎了一个普通瑶家少年纯真的求学之梦,小说中的少年“为未来的希望去做一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诸多作品着力表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成长主题的生成使玄幻小说与犬儒主义划清了界限;小说在成长历程中突出的个人素养和个人教育的两个要素,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人生态度;小说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表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任趋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45-145,157
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但直到近年来成长小说才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先是列出了成长小说的定义,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成长小说面临的叙事困境,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角两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即将成人》是理查德·赖特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青少年的成长小说。运用成长小说理论,通过分析主人公戴维·桑德斯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探讨成长主题在《即将成人》中的主要体现,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