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2.
德性是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伦理范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文章系统阐述了麦金太尔的德性主义理论,揭示了德性的内涵、本质以及价值,在此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在当今社会“德性缺失”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摆脱当前的道德困境提供了相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的定言命令、善良意志、立法形式、信仰上帝四个范畴(命题)的分析,说明其伦理思想的逻辑结构、运思路径及价值取向.一 定言命令——道德的义务这里说的义务,是道德意义的,而非法律、宗教意义的.义务即是应该做的事情.义者,宜也;务者,事也.但是,义务之务,还有务必、一定、必然之意.因之,这里所谈的义之应该就和务之必然有了统一的意义.不过,由于道德的义务不同于法律的和宗教的义务,不象后者那样,所讲义务具有外在的强制性,道德所谈的义务仅具有内在的自觉性,即出自于良心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康德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认为德性可教,而且还提出德性教育主要包括技能、世故和道德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意志自由,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等方面。当今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打破,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等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们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意识模糊淡化,本文从康德教育思想引出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从康德的道德教育观中总结出一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范畴,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荣辱观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荣辱观具有鲜明的语境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要反对传统哲学,摧毁传统哲学的标杆.以康德为靶是最好不过的了.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把握其关于"先验逻辑"的理念,对于理解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先验逻辑的核心是范畴理论.在康德哲学语言中,范畴等价于纯粹知性概念.康德把知识形成的活动,从根本上看做一种对知觉加以综合并形成统一性的过程,而这其中知性能够借以实施这一综合活动并达到统觉的统一性的工具,就是"范畴".因此,对范畴的源起和客观有效性先验演绎就是康德认识论核心之核心了.罗蒂从康德范畴源泉、有效性、范围切入,显示其哲学的反表征主义、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8.
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以实践本质为特征,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为主要内容构筑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因此,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是全部哲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寻做人之道,揭示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10.
德性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志。既保持对于神圣宇宙秩序的认同,又寻求德性的建立,人绝不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背离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这是古希腊悲剧关于德性的主要思想。人的德性是与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一定社会共同体息息相关,只要人们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就需要德性来形成相互团结的纽带,维持相互的关系,塑造优美心灵与健康人格。这使古希腊悲剧的德性观在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重构中凸显出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社会的形象和民族的精神面貌,还直接关系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道德教育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滋生和蔓延,大学生们的良好道德观念受到很大冲击,于是,他们为道德而困惑和迷惘。由此作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道德和法制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是法律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健全法制并严格执行,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和道德得以发扬的重要条件。但道德的要求比法律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建设比法制建设更根本,“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伦理思想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孔子将其全部思想体系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对私人生活伦理与公共生活伦理作了通性的理解,容易导致重视私人生活伦理而忽视公共生活伦理的倾向,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我们要确立公共生活伦理的优先地位,加强公共生活伦理建设,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自觉加强学习,用各种新知识充实头脑,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适应新时代,更新观念,转换脑筋,进行创新的思维;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实践教师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带动和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田锐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39-144
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恶果已经预示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势在必行,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作为制定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制定这一政策所面临的困难只能在问题的根源上增加道德意义上的权重,要增强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从善、公平和平等各取向出发,制定向处于弱势的农村教育倾斜的教师流动政策,重点扶弱,从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就当代中国而言,腐败现象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国际领域的反腐败司法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作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为增强该公约的实际可操作性,从道德教育的加强、廉政监督机构的构建、刑事法律的完善等多层面入手,探寻行之有效的反腐败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道德情感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布依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道德心理结构。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对布依族伦理道德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伦理道德认知由感性到理性;伦理道德情感由简单到丰富;伦理道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的德育状况总体较好,但也有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了解估计不足;德育过多的理论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方法途径单一呆板;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进行德育改革,彻底转变传统落后的德育观念,充分认识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德育中体现出来;德育的方法途径要多样化,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寻求德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提出安全生产道德素质的三个要素是安全生产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分析了它的特点和作用;论证了安全生产道德素质提高的途径是:抓好安全生产道德教育;强化安全生产道德底线规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