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泉荔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9)
摘要 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版药典品种对颗粒剂型增加溶出度检查的要求,对该品种的质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建立琥乙红霉素颗粒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荷移比色法和硫酸显色法进行了比较,因硫酸显色法重现性和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显色后溶液的稳定性强,显色剂易得等特点,仍沿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磷酸盐缓冲液(pH6.8)为溶出介质,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建立环酯红霉素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环酯红霉素在24.08—48.16μ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可用于完善环酯红霉素片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建立盐酸托烷司琼片溶出度测定法,以0.01 mol/L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浆法,转速50 r.min-1,检测波长为285nm。盐酸托烷司琼浓度在2.0~24.0μg.mL-1时,与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线性,r=0.999 9(n=7),平均回收率100.2%,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62%及0.80%(n=9)。该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诺氟沙星胶囊的含量及其溶出度进行了测定,考察了不同溶出介质对其溶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赋形剂(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对诺氟沙星胶囊溶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的盐酸溶液在277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且辅料无干扰. 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04%.本法重现性好,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用于诺氟沙星胶囊含量及其溶出度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盐酸倍他洛尔片溶出度的UV测定方法,并研究了盐酸倍他洛尔片的溶出曲线.UV检测波长为274 nm,线性范围为40~140 mg.L-1,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1%,RSD为0.35%;连续进样精密度8、h溶液稳定性的RSD分别为0.02%、0.04%.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6.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琥乙红霉素的电化学行为,在0.1 mol.L-1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pH7.46),琥乙红霉素于-1.6 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氢催化波,其峰电流与琥乙红霉素浓度在10-8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9,检出限为7.5 mg.L-1。对100 mg.L-1琥乙红霉素溶液进行6次平行试验,RSD为0.53%。回收率在98.2%-100.9%之间。该法可用于测定片剂中琥乙红霉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依据《药典》中的溶出度测定法进行冬虫夏草纳米粉胶囊、冬虫夏草粗粉胶囊及冬虫夏草药材的体外溶出实验.实验显示,冬虫夏草药材在10 min时溶出最多,冬虫夏草纳米粉胶囊及冬虫夏草粗粉胶囊都在40min时达到溶出最高点,而纳米粉溶出度高达100%.结果表明,装入胶囊的冬虫夏草粉比未装入胶囊的冬虫夏草药材,溶出度稳定,且冬虫夏草纳米粉溶出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9.
红霉素(EM)、阿奇霉素(AM)和琥乙红霉素(EEM)与稀H2SO4作用生成棕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均在482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在1.36×104~1.76×104L.mol-1.cm-1之间,不同体系的线性范围从0~22.0至0~34.5 mg/L.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遵从比耳定律,由此建立了快速测定其含量的分光光度法,并探讨了适宜的反应条件、主要分析化学性质、方法的精密度和可靠性.该法用于市售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复方岩白菜素含量及溶出速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复方岩白菜素含量及溶出速度.方法:用分光光度法和转蓝法.结果:复方岩白菜素的含量分别为:83.98%、72.96%、78.93%、79.03%;30min时的溶出百分率分别为:74.3%、79.77%、73.35%、3.07%.结论:四种片剂含量偏低,普通片溶出度相近,缓释片溶出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某铝型材厂的含铝污泥为原料,采用盐酸酸溶法回收污泥中的铝.研究了盐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陈化时间对污泥中铝溶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75—80℃,用12mL(1+21盐酸溶解20.000g污泥25min,陈化80min,铝溶出率为94%-96%. 相似文献
13.
分光光度法测定麦绿素中的维生素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麦绿素中维生素E的条件,建立了麦绿素维生素E质量分数测定方法,其方法的回收率为97.66%,检测限5.3354×10-6g/L。用该法测得自制麦绿素中维生素E的质量分数为0.118,RSD为4.464%。 相似文献
14.
不同沏茶水温对黔产绿茶中微量元素溶出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贵州种植的3种绿茶在不同沏茶温度时微量元素Cu、Fe、Ca、Pb的溶出含量,比较分析不同沏茶温度时的各种元素的溶出率,结果表明,同种绿茶中的同种微量元素在不同温度时溶出率不同,不同种绿茶中的同种微量元素在相同的温度下溶出率也不同,结合人体对微量元素需求,沏茶水温最好在70~80℃之间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一种含席夫碱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为配体 ,在 2 5℃、0 .0 1mol/L硼砂缓冲溶液中分别与Co2 +、Ni2 +、Cu2 +、Zn2 +络合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络合物的吸收光谱 ,并计算出其配位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说明 :该新型表面活性剂配体具有较强的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 ,并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其稳定性顺序为 :Ni2 +>Cu2 +>Co2 +>Zn2 +。 相似文献
16.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是酸压改造效果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认为,在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中易溶物的含量及分布方式决定了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大小,易溶蚀物的含量越多,岩石溶蚀速率越快。室内测试了不同溶蚀速率下的灰岩和白云岩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了岩石溶蚀速率、易溶蚀物含量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对酸压工艺设计方案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溶蚀速率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增加倍比存在抛物线关系,易溶蚀物占30%40% 时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了阿奇霉素纳米晶,考察了机器转速、研磨时间、研磨珠的大小及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阿奇霉素的浓度等因素对产品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粒度测定仪、X射线粉末衍射(XRPD)、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对纳米晶和原料药进行了溶出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可制备平均粒径为165nm的阿奇霉素纳米粒子,研磨前后药物的晶态没有明显改变;与原料药相比,纳米晶的溶出度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The dissolution experiments of chalcopyrite in 2 mol/L NaCI solutions at 70℃ show that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chalcopyrite oscillates non-periodically with reaction time while in acid solutions (pH = 1.45-2.45) and far from Cu saturation concentration, and Cu concentration oscillates chaotically in solution of weak to intermediate acidity (pH = 3.66-7.0). In nonequilibrium and open systems, the nonlinear coupling between the dissolution of chalcopyrite and formation of cuprous chloride complexes and precipitation of hemitite caused by CI- , H+ and O2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oscillatory changes of dissolution rate, and the nonlinear coupling between the dissolution of chalcopyrite and precipitation of atacamite induced by CI- and H+ has caused the chaotic oscillation of Cu concentration. There are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ce between reaction rate oscillation and Cu concentration oscillation. However, both of them suggest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chalcopyrite in NaCI solution is a nonlinear rea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