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湘钢焦炉集气管压力和鼓冷系统吸力控制特点,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将模糊控制技术和常规PID控制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焦炉集气管压力控制方法,结合相邻通道的波动引起的耦合现象,采用模糊解耦原则进行解耦控制。通过matlab仿真表明:模糊PID参数自整定算法与常规PID相比,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实践证明该方法有效实现了对集气管压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2.
焦炉集气管压力是炼焦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工艺参数,其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煤气质量、焦炉寿命、焦炭质量和生产环境。针对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是一个强干扰、非线性和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采用LS-SVM辨识出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的逆系统模型,并将其串联在原系统之前,运用逆系统的方法将集气管压力系统解耦成2个相互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伪线性子系统。同时,对解耦后的系统采用非线性内模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仿真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解耦控制效果较好,提高了系统的快速调节能力和跟踪精度,而且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可以保证焦炉集气管压力稳定在现场工艺要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焦炉二级模型(简称L2系统)在焦炉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上升管压力的自动控制、推焦车的一次对位和自动推焦、装煤车的自动装煤,几乎所有的子系统都离不开焦炉二级模型.以国内最早的二级系统为例,介绍了L2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焦炉集气管压力智能解耦控制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针对某钢铁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具有强耦合、强干扰、典型非线性的特点,结合模糊控制、PID控制、解耦控制和专家控制的优点,提出集气管压力的智能解耦控制方法,并将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某焦化厂1号、2号焦炉智能解耦控制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当焦炉开盖、关盖、外送压力和煤气流量等因素引起集气管压力波动时,系统能迅速调节蝶阀开度使压力在15S内达到稳定,并且能够保证集气管压力稳定在工艺要求的波动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亓爱峰  张艳艳  彭波 《科技信息》2010,(20):367-367
莱钢现运行干熄焦系统共3套,从第一套系统到现在已运行4年多,随着发电系统的运行和系统的日益完善,将焦炉、干熄炉、锅炉及发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智能一体化控制是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研究并应用的一套方案.本课题主要是通过无线信号交换系统、智能判断、人工干预和分程调节等方式实现焦化焦炉、干熄妒、干熄焦锅炉与干熄焦发电机的智能一体化控制.  相似文献   

6.
对多变量耦合且存在时变性的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结合自适应PID的控制方法.采用支持向量机逆系统的方法来进行解耦控制,使得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集气管压力系统解耦成相互独立的SISO(单输入单输出)伪线性子系统.对于解耦后的SISO(单输入单输出)系统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在线调整PID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实现了集气管压力系统的动态解耦控制,迅速跟踪变化,提高了系统的快速调节能力和稳态精度,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可以保证焦炉集气管压力稳定在现场工艺要求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针对焦炉末期生产炉况频繁失常,而焦炉集气管压力为多变量非浅性系统,又是焦炉生产一个重要工艺参数,采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和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对焦炉集气管压力进行智能协调控制,工程应用表明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空气子系统通过控制空压机转速和背压阀开度来调整进气流量和压力。由于该多变量系统具有非线性与耦合性特性,因此导致参数控制困难。研究采用前馈控制与双回路PI控制相结合的策略来调节该系统的进气流量和压力,该控制方法涉及的参数少。在采用该控制方法的试验过程中,根据电堆操作条件对空气子系统流量和压力的需求在线标定控制参数,得到前馈表和PI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前馈控制与双回路P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可使空气子系统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误差控制在1.5 g/s以内,际压力与设定压力误差控制在0.25 kPa以内。该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确定方法可以实现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子系统流量和压力的解耦控制,可满足燃料电池系统空气供气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焦炉集气管压力具有多变量、耦合、时变性等特点,设计焦炉集气管压力增量式在线子空间多变量预测控制策略.在增量式子空间预测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滚动窗口子空间辨识方法,设计子空间预估器模型的更新策略,实现了在线子空间自适应预测控制.应用在线子空间辨识方法对焦炉集气系统现场数据进行辨识,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利用子空间预估器模型进一步建立焦炉集气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在考虑输入约束、模型时变和干扰的情况下,该模型表现出了很好的控制精度和性能.  相似文献   

10.
杨扬 《广东科技》2013,(24):93-94
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将图像监视、环境监测、照明控制、暖通控制、给排水控制、消防、门禁、周界报警等各个独立辅助子系统集成到统一平台下,实现了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及协调联动等智能化应用,满足了变电站无人值班要求。介绍了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多六旋翼无人机集群系统通信频律过高的问题,基于六旋翼无人机滑模控制的双环结构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触发的滑模控制方法。该模型由位置子系统和姿态子系统构成,其中位置子系统作为外环控制对象,姿态子系统则作为内环辅助控制对象。在位置子系统中,采用增加事件触发器的滑模控制器,通过引入滑模面和滑模变量的方式,实现对六旋翼无人机群的位置控制。本文通过Lyapunov稳定性定理对该控制策略下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证明,并证明了不存在Zeno现象的情况。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减少了多智能体通信对高频采样的依赖,可见该研究为六旋翼无人机在协同路径跟随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煤气厂三座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的复杂性,提出了多座焦炉集气管压力的智能解耦控制方法。根据生产工艺以及集气管压力的特性,应用了系统控制器,系统实现了三座焦炉集气管压力的智能解耦。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当外界因素造成集气管压力波动情况时,系统通过迅速调节相应的蝶阀开度,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集气管压力的稳定,并且能够保证压力稳定在正负20Pa。  相似文献   

13.
焦炉集气管压力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焦炉集气管压力这类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协调控制方案:应用遗传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采用PLC的逻辑梯形图语言编程实现智能协调运算,将系统的硬件高可靠性、软件灵活性与现代智能控制相结合,保证了集气管压力稳定在工艺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当前汽车智能胎压监测系统(TPMS)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基于Motorola公司智能传感器MPXY8020A的智能胎压监测系统设计开发过程。该系统分为压力采集、发射和压力接收、显示两个子系统,在介绍了整个系统的系统结构后,分别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类带有执行器故障的多智能体系统,给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协同容错控制器。通过在线更新控制器参数弥补执行器故障对多智能体系统的影响,进而保证多智能体系统的所有闭环信号一致有界,并且所有子系统的跟踪误差渐近地趋近于零。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焦炉集气管压力自适应预测解耦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焦炉集气管压力系统具有强耦合、强干扰、典型非线性、时滞等特点,在系统控制过程中将压力分段考虑,用基于RBF神经网络辨识的单神经元控制器和PID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保证集气管压力稳定在工艺要求的范围内;在总管控制级用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鼓风机机前吸力的实际输出进行超前预测以克服鼓风机控制系统的时滞.仿真示例和应用结果都表明该方案具有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技术的广东科学中心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广东科学中心声像灯光动态表演控制系统”中的子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系统功能,包括手动控制、红外控制、触摸屏控制、定时控制、亮度感应控制、位移感应控制、声音控制、序列场景控制、中央监控控制、DMX512信号控制和PDA控制等.并以其中的D馆为例,简述了智能灯光系统控制方式和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8.
热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蒸汽压力智能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很复杂,是一个多变量耦合的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主蒸汽压力控制是燃烧系统中一个重要子系统,常规PID控制效果不好。针对以上特点,在DCS中采用仿人智能控制策略,对原主蒸汽压力控制方案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9.
焦炉立火道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焦炉加热自适应控制算法,结合马鞍山钢铁公司煤焦化公司6^#焦炉加热的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建立了温度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控制模型,实践表明,该系统可靠,炉温稳定,节能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类子系统相关联的复杂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提出了一种在多输入子系统中采用基于Lyapunov函数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的方法.其中各个子系统建模为线性多输入系统,并假设各子系统的参数均为未知,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证明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