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文澂 《科学通报》1959,4(13):427-427
去年,当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之后,我們利用反应堆的混合射綫(主要是中子及γ射綫),探索性地研究了苯乙烯的輻射聚合效应。下面簡要地叙述一下我們的实驗結果。 (一)沒有任何其他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苯乙烯的輻射聚合:在溫度为30°~50℃的范围內,中子量为3.75×10~(15)中子数/厘米~2时,得到的結果是:苯乙烯全部聚合,聚合产物为白色的牛透明状固体。用G.Natta等人确定的測定分子量的[η]—M經驗公式,[η]=1.06×10~(-2)M~(0.74);采用粘度法在30.0℃下測定輻射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其值等于1.34×10~5。由此証明,輻射苯乙烯的产物,是苯乙烯的高聚物。其分子量比一般化学聚合法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2.
王春元 《科学通报》1963,8(4):63-63
电离輻射对魚类胚胎发育的影响或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輻射敏感性,曾有一些学者作过研究。但对于金魚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敏感性,尚未見有文献报导。作者曾探討X射线照射成 熱金魚对于仔魚胚胎发育的影响,随后又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陈彪 《科学通报》1959,4(12):396-396
Ⅰ.在均匀的磁場中,电子的束縛态是存在的。其本征值是 E_n=(ehH/2πμc)(n+1/2)+(h~2/8π~2μ)k~2, 其中μ为电子貭量,H为磁場强度,n为主量子数,(h~2/8π~2μ)k~2代表沿磁場方向运动的动态。在上述能态間跃迁的电子,能够产生頻率为 v=(E_(n+1)-E_n)/h=eH/2πμc (1) 的輻射。輻射性貭为偶极輻射,单个振子所发射的能  相似文献   

4.
电离輻射对染色体作用的原初机制分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染色体的畸变是由于构成染色体的原子和分子直接吸收射线的能量的結果。間接作用一般主要指,染色体(染色线)周围的水分子在輻射作用下,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噴气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对高空大气进行新的重要的科学研究創造了条件。苏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經在着手建造一些巨大的人造地球卫星。研究高空大气的地球物理学家已經有可能在地球卫星上装备各种仪器,研究高空大气的各种性貭,以及研究与高空大气相互作用着的地球外面的各种因素:强烈的太阳电磁輻射和微粒輻射,星际间的微尘和气体介貭(以及与其有关的磁場),宇宙线和其他可以被地球大气吸收的各种輻射。在这以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就已經有了利用火箭来研究高室大气的經驗。苏联首批人造地球卫星的建造,标誌着掌握星际空間秘密的新紀元的开始。卫星实驗室在稠密的地球大气层以外开始了工作。每一个地球卫星都丰富了我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59,4(2):56-56
今年6月中旬,我們开始了輻射合成“666”的研究。在党的领导下,我們破除了迷信,經过兩个多月的工作,开始摸索到提高“666”γ異構体(丙体)含量的一些初步規律。下面想簡要地敍述这一段工作的一些基本內容和主要的結论。一、沒有催化剂存在时“666”的輻射合成:在20°—50℃的溫度范圍內,大致可肯定,溫度愈低,γ体含量愈高。  相似文献   

7.
忻文娟 《科学通报》1964,9(12):1105-1105
近年来,应用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电离輻射防护机制陆續有些报导。A.Norman和W.Ginoza观察了氨基酸与含硫化合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W.Gordy等和T.Henriksen等对蛋白貭与含硫化合物之間的能量轉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瞿保钧 《科学通报》1995,40(20):1862-1862
高分辨溶液~(13)C核磁共振(NMR)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测定聚乙烯高能辐射所产生的交联点结构的类型和数目.在合适的条件下,其检测灵敏度可达万分之0.5个结构单元.聚乙烯的光引发交联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其光引发交联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由基中间体已用自旋捕捉结合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进行了观测和鉴定,并推测了在聚乙烯熔融态光交联条件下H型交联点可能占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尚未得到直接和定量的证据来证实这一推论,而且至今尚未见聚乙烯光交联点的~(13)C NMR研究的报道.因此,我们一直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于  相似文献   

9.
姜印琳 《科学通报》1980,25(8):347-347
一、引言加速器实验已经证实,带电粒子束穿过固体和液体介质时,能产生可探测的声讯号。在液体介质中,对发声机制和声波性质,以及可探测的能量下限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最近几年,宇宙线工作者对该项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DUMAND计划正探索在5千米深海海底建造质量为10~9—10~(11)吨的探测器。利用声学效应或者-效应探测超高能μ介子和中微子产生的级联簇射,进行超高能相互作用和中微子天文学的实验研究。毫无疑问,如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王铭钧 《科学通报》1984,29(14):861-861
聚合物通过高能射线的辐照可生成交联的网状大分子,使性能得到改善,如橡胶的硫化、聚乙烯的交联改性等。性能改善的程度,特別是硫化橡胶的弹性、强度等往往与交联密度(n)~1或交联点之间平均分子量(?)_c有关,(?)_c=m/(n)~(-1)(m为链段单位的分子量)。Charlesby最先得到(n)~(-1)与辐照剂量R成正比关系,可是实验结果说明这个结论只能在小剂量范围内近似成立。本文对此作了较详细讨论,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趙寿元 《科学通报》1963,8(3):19-19
过去、有关人类的輻射遺传学的資料,絕大部分是根据小鼠、大鼠、家兔等齧齿动物身上进行研究的資料推算而得的。尽管这类实驗动物具有各种优点,譬如說可以育成純系,可以一次使用大量个体进行試驗以避免个体誤差等,但是由于齧齿动物与人类毕竟在系統发生上相差还是太远。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辐射交联中溶胶分数与剂量间的关系通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万喜 《科学通报》1986,31(3):189-189
过去大量实验证明,高分子材料在高能射线辐照下,同时会产生两种效应——交联和裂解。究以那种反应为主,除了环境气氛的影响外,取决于高分子链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柔顺的高分子链易进行交联反应,僵硬的高分子链较易进行裂解反应。交联反应一般是通过射线产生的自由基进行复合而形成分子间的联结键,反应的主要地点是聚合物的非晶区。  相似文献   

13.
杨承宗 《科学通报》1957,2(14):443-443
今年3月25日至4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次全苏联辐射化学会議。会議由苏联科学院与苏联化学工業部共同召集,对苏联全国几年来在輻射化学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作一檢閱。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議。宣讀的論文共55篇,其中22篇出自化学工業部卡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16篇出自苏联科学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它們的学术內容按性質分类记要如下: (1)輻射线对水、水溶液及胶体的影响方面,研究工作極多。以巴赫教授为首的学派,首先肯定  相似文献   

14.
杨福愉 《科学通报》1964,9(9):814-814
近年来,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起了人們很大的注意。电离輻射对細胞的損伤,进而引起其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細胞表面和細胞內膜結构受到破坏。线粒体是一种重要的有膜細胞器。在前文中我們曾以綫粒体膨胀类型的变化作为指标,对小鼠經700仑X射线照射后肝綫粒体膜結构的損伤进行过測定。本文观察X射綫离体照射后的大鼠肝线粒体膨胀和收縮特性的变化。实驗动物、线粒体的制备以及照射条件等都与另一文相同。綫粒体的膨胀和收縮实驗主要系按照Lehninger等方法进行。测定时加入相当于  相似文献   

15.
郝水 《科学通报》1963,8(3):55-55
动植物各种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頻率表現有昼夜节律,即在一昼夜間发生有規律的变化。細胞有絲分裂的昼夜节律和机体内外部条件有密切关系。电离輻射可使細胞的有絲分裂受到抑制。在这种抑制和它的恢复过程中有絲分裂頻率的昼夜节律必然被扰乱。  相似文献   

16.
赵寿元 《科学通报》1964,9(9):817-817
近十年来,組織培养技术的进展为染色体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使有可能对人类以及其他灵长类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作出正确的估計。我們在利用猕猴为材料进行与人类的輻射遺传敏感性的比較研究过程中,对猕猴的正常核型作了必要的仔細分析。我們用外周血离体培养方法和活体抽取骨髓的方法,总共分析了6只猕猴(Macaca mulatta)的1,197个細胞。外周血白細胞的培养法主要是参照Bender等和項維等的方法略加修改,即用猴子  相似文献   

17.
戴祥鵬 《科学通报》1959,4(17):553-553
电离輻射对微生物的作用,学者們曾做过很多工作,然而利用低剂量的射綫刺激微生物从而提高其生命活动的工作做得还很少。苏联学者E.H.索科罗娃曾研究了低剂量混合β射綫对豌豆根瘤菌和固氮菌的作用,証明培养液中加入少量的β混合射綫能刺激根瘤菌和固氮菌的发育,并且提高了固氮菌的固氮力。我們选择了放射性同位素P~(32)(KH_2P~(32)O_4)作为β射綫源。这是因为放射性同位素P~(32)不仅是β射綫源,而且磷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实驗种菌选用了我所分离出的大豆根瘤菌E203号、固氮菌230号和矿化有机磷細菌169号。大豆根瘤菌培养在酵母甘露蜜醇液体培养基中,固氮菌培  相似文献   

18.
自1912年发现宇宙线已近100年了,但宇宙线的起源之谜依然困扰着物理学家,因而被列为21世纪的11大科学难题之一.对甚高能γ射线天文学的研究最有希望在未来10~20年内揭开宇宙线起源之谜,我国宇宙线研究领域的物理学家因此提出了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雪域高原上建造"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的计划,冲击"世纪之谜".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58,3(24):762-762
今年6月,在法国举行了一次国际太阳輻射能利用会議。会議期間,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的太阳能研究室(領导人是特罗姆布)的工作人員向出席者介绍了这个室制造的一个大太阳爐。这个爐中用来聚光的凹面鏡的面积达100平方米,凹面鏡是山2,500个細長的鍍銀的鏡子組成的,整个鏡子里回轉拋物面形,  相似文献   

20.
喻传赞 《科学通报》1987,32(2):159-159
最近实验发现来自宇宙的超高能(E_r>10~(15)eV)r-线有两方面特别重要:(1)已与十多个高能天体相对应(见Nature,315(1985),205),其中银河系内7个:CygX-3、VelaX-1、CirX-1、ScoX-1、CenX-3、GX301-2、GX304-1,大麦哲仑云中4个和小麦哲仑云中1个, E_r=(4—15)×10~(15)eV,流强F_r=(0.44—1.6)×10~(-10)(m~(-2)·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