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世武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4,(5):133-137
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三大类型.创世史诗歌唱的是创世神话,常有宏大、深远的绮丽想象;英雄史诗歌唱的是民族英雄,常有伸张正义、慷慨激昂的抗争意识;迁徙史诗歌唱的是迁徙的历程,常有背井离乡的隐隐哀伤.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特别是迄今依然在传唱的史诗,其特点处在不断的变迁中.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类型和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南少数民族史诗包含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大门类,其中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最为丰富;西北少数民族则以英雄史诗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2.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4.
李东跃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0,(6):109-110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研究,还没有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自己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发达与否、则是衡量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5.
尹虎彬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9,(1):57-62
对于世界许多民族国家来说,史诗无疑是一个重要文类。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通行着非常狭隘的史诗观念,选种观念是以古希腊史诗为范例的。问题集中在什么是史诗、什么不是史诗。中国史诗体量巨大、类型多样,至少在形式上是多样的、演述是多样的、受众是多样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我们要根据多元的史诗传统,树立多重选择的研究视域,为世界史诗研究提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人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早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生成本体结构,随之受汉文化的影响而生成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的双重文化结构,再因接受外部文化而生成一种多时态共存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杨海波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全文力图从诗人对社会、人生之美与艺术创作之美的审美追求中,揭示其潜在的丰富的审美意识。诗人对社会的审美理想是:端拱为尊,无为而治;政治清明,勤政于民;宽猛相济,人际和睦;风俗淳古,社会安定。希冀实现“事君”“荣亲”的美愿,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美,追求醉失天地的美感,即构成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审美追求。谪仙心目中的艺术创作之美,则主要表现为:清真自然之美;风清骨峻之美;壮柔兼具之美;言外蕴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直觉思维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和直觉思维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科学发现与审美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接着,以系统论方法分析了人类美感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发现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并且以人类社会发现为系统,指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统一、融合的,从而说明审美意识与科学发现是统一的,其统一的桥梁是直觉思维,最后,提出了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审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审美意识的改革以张恨水为代表。他在情节审美、风格审美和技术审美的层面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徐哥与无名氏则是后来者的代表,他们的作品中有世俗的读者所着迷的一切:艳遇、惊险、阴谋、神秘、诡谲,同时又具有现代小说所有的品质:探寻哲理、表现人性、深掘内心、分析心理、语言明快、技巧前卫。他们把通俗小说提高到一个相当成熟的现代化的层次,实际上,他们已经抹杀了通俗小说与新小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11.
甘南藏区汉语诗歌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强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1):124-129,144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12.
舞蹈的艺术世界是瑰丽而多彩多姿的,要引发现代人对它的迷恋,必须给它赋予以现代意识的风韵,促使社会的、理性的、现实的东西,转化为审美愉悦的生命和情感的信号,使它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好记忆,成为人们一种性情陶治、激起喜悦情感宣泄的审美自由领域。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欣赏,严格的规范化的动作训练,丰富、细腻、意味无穷的面部训练,改善教学环境和丰富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14.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民间工艺从无到有的妊育期,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可能产生疏离于实用性的人造物。人类的审美要求,只能潜存于品类少而形状简陋的旧石器中。新石器时期,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尚未有纯观赏性的艺术品。但这一时期物质载体稍多,人们的审美潜求便能通过磨制石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而得到一定满足。本文对远古时期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审美、内容、特性和风格等进行了一般性介绍及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淑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62-65
物象审美意识早在《周易》"观物取象"中就开始形成,它是对物象的客观再现。作为一种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联方式,物象审美也被付诸文学艺术之中。在中古时期的咏物诗创作中,物象审美意识以"形似化"的手法得以充分展现,其专注于"体物"与"尚辞"。就文学的性质与功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确立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理性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实美和艺术美,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7.
池家晗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3-84
透视学课程一方面传授给学生透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透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创作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娜仁高娃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6,18(4):378-379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评价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阐述了蒙古族史诗作品集中体现出的蒙古族早期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和意象为尺度的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符合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昌吉学院学报》2016,(4):11-17
柯尔克孜族民族之魂和伟大历史文化宝典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能够口头保存并将其世代流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们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份,使得史诗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对乌恰县67岁的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对他的生平、学艺过程、人生经历以及他演唱的文本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全面展现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的一份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20.
傣族属百越族系,它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特点是沿河谷种稻,居干栏式建筑,"断发文身,善于纺织"。同时也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神话是傣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社会环境之中,也是他们情感的体现思想的表达,与他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