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2.
王婷 《科技信息》2009,(25):183-183
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许渊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独具见解地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彭斯的爱情诗“A Red Red Rose”广为流传,有诸多译本,本文将对四个译本对比分析,探讨其中“三美”的再现与得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境界是以期达到“音形义”的完美结合。要在最大限度内达到三者的完美,则必须以“义”为基础,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使“音”和“形”对“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诗译要美,美是高标准。其美必须建立于“忠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歌的审美韵味及其艺术形式,即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与意美。传达出原诗的审美韵味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著,依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两种语言各自之美,将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之中也就成了诗歌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英诗汉译实例,旨在探讨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译入语言的优势,运用翻译补偿手段,将原诗的音美、意美以及形美移植到译作当中。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探讨诗歌翻译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就必须在译诗中寻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还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对比了《春晓》原文及其四种译文,并对四种译文的审美品质做出了评价.经过分析讨论,发现这一标准不仅可以作为翻译诗歌审美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性。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陌生化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陌生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海宝  刘伟 《科技信息》2007,(6):146-147
散文与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文学性最强的文学作品,它们所体现的美最直接,也最明显,因此在翻译散文与诗歌中,如何把它们所体现的美翻译出来,是散文与诗歌翻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领略翻译中不同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美的角度出发旨在讨论散文及诗歌中的审美价值,主要从“三美”的方面予以讨论。此外本文还对其在翻译中的尺度和限度的问题作以简要的阐述。提出不能过度地守“信”而失去了其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若是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超越限度的,而只有达到异归均衡才能达到思想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称为译坛奇才、狂才。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及其诗歌翻译理论、技巧,并细致赏析了其译文。从中体味其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的统一。其译文也证实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翻译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任何国家都被认识是思维的最高表达形式,有其特定的语表达形式和语言特征。因此,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意上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美感。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出了新的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三美理论,并从三美角度对唐诗《江雪》的四种英译本做出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相似联想效应是翻译的精髓.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翻译小说对白、成语典故、还是诗歌,都要考虑形美、意美、音韵美,这样才能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联想效应.  相似文献   

16.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8.
邓天文  李成静 《科技信息》2010,(33):223-224
诗歌翻译既具有语言信息传达功能,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质。本文以D.Hawks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二种《红楼梦·葬花辞》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音韵美、模糊美和意象美三方面对二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