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是水利部在黄河流域和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内陆河范围内的派出机构,国家授权其在流域和上述范围内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为副部级单位。2001年7月25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提出建设“数字黄河”的宏伟设想,正式启动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2.
《科技导报》1998年7期发表霍有光先生“与南水北调新三线对话”的文章,从“对外调长江流域水应有清醒认识”谈起,最后提出“南调鸭绿江之水济黄不失为较优方案”。由于无论是对其“清醒认识”,还是“引鸭济黄”,笔者均不敢苟同,特写本文探讨。一、“引江济黄”比“引鸭济黄”更清醒从长江下、中、上游引水的东中西三线规划,最早是1959年在长江水利规划中提出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把南水北调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战略影响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安排研究、勘测、试验、论证等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当前国家正在加快中…  相似文献   

3.
“引江济太”工程背景下河网稀释净污需水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分析河网水体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的基础上,以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为契机,探讨河网水系污染物稀释扩散和截留净化规律,建立河网稀释净污需水量的计算模式,给出引水总量和流量确定的方法.以张家港市引长江水改善市区河网水环境工程为例,研究引长江水改善水环境的总体方案和实施的可行性,运用河网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分析计算各种引水方案,并进行引水效果预测评估,确定了张家港市区河网的引水量和引水方案,为“引江济太”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引江济太工程2002年至2013年累计引水入湖109.7亿m3,每年约入湖10亿m3。该文通过监测、统计分析的手段分析了不同季节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引水对太湖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对贡湖湾浮游藻类种群的影响,为科学制定引水计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调水调沙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冲刷.开展全程原型观测和分析研究,检验调水调沙调控指标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水库调控指标,探索调水调沙生产运用模式,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和小浪底水库运行方式提供重要参数和依据.2002-200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3次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和4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以干旱著称,困扰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难点是水。因此,开发黄河北干流,应以开发其水利水电资源为主,这既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建设山西(包括黑三角)能源电力基地的重要方面。据此作者提出,黄河北干流的开发应纳入黄河流域开发全局及地区经济建设发展规划之中。作者还提出了关于北干流工程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规划引江济太通道,根据芜申运河航道工程和沿线水系以及水利治理规划,从运行成本、水量流失、水质保障、航道运行、综合效益和调度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利用芜申运河通道调长江水改善太湖水环境对沿线水系和水利治理的影响,并与望虞河、新孟河通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芜申运河近期还不具备引江济太条件.  相似文献   

8.
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解决缺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为此 ,一些专家学者围绕“水”提出了节水(如滴灌)、调水(如南水北调)甚至空中运水(如人工增雨)等好的建议。笔者认为 ,《科技导报》2000年第6期发表的《“借渭通黄” ,节水治淤》一文 ,确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所谓“借渭通黄”工程 ,主要是打通西秦岭构造对黄河水的阻挡 ,在黄河上游西倾山和鸟鼠山筑坝引黄河水入渭河 ,借渭河通道引黄河水由潼关进入黄河下游。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 ,结合黄河中上游引水固沙、小流域治理和…  相似文献   

9.
一“三遥仪”概述内蒙古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在巴彦淖尔盟境内,西起磴口,东至包头,北依阴山南临黄河,可灌溉780万亩土地,是我国的一个大型灌区之一。总干渠是主要的输水工程。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每年引水量为35~50亿立方米。群闸多水位遥测遥控遥信(简称三遥仪)是总干渠水量调配而设计的系统装置。目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黄河源头水文水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100年来黄河源头水文水资源研究现状,包括水文水资源科学考察,黄河源研究,水文水资源研究等,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方面提出了21世纪黄河源头水文水资源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先秦州制考     
关于先秦政区的划分,古代有州制的传说。其说法甚多,见于先秦典籍者,主要有《禹贡》九州、《职方》九州、《尔雅》九州、《吕览》九州四种。 《禹贡》九州。《左传·襄公四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传说大禹治理洪水后,把足迹所到之处划为九个大区域,称为九州。《禹贡》曰:“禹别九州。”是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历、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及脉络。《禹贡》九州除冀州外,余八州皆言疆界。“济、河惟兖州”。《传》曰:“东南据济,西北距河。”《疏》云:“据,谓跨之。距,至也。”济,古济水;河,河水,今黄河。古代,济、河二水经常改道。其时河水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东北流至浚县西,折北至今河北省平介县北,东北流分为“九河”,最北一支为干流,北流至深县南,折东北至静海入海。济水分河北济水与河南济水。《禹贡》“导水”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此为河北济水。“(河)溢为荥,东北出陶丘北.又东至于河,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此为河南济水。“河、济惟兖州”之“济”,指河南济水。其时济水自今河南省荥阳北分河水东出,经封丘县南,至今山东省东明县南码头集入山东境,折东北经定陶县北入古巨野泽,出泽北至东阿县  相似文献   

12.
王茹  刘路  陈双  周军凤 《科技信息》2011,(11):408-409
自2002年以来,黄河连续实施了10次调水调沙,河床明显刷深,防洪效益显著,然而随着调水调沙的开展,近年来出现了引黄闸引不出水的问题,致使引水不能满足工农业需要,制约了滨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影响引黄闸引水能力的因素入手,分析了调水调沙对引黄闸引水能力影响的程度。得出黄河来水减少和闸后渠道淤积是影响引水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修建临时工程稳定河势、改造引黄闸、修建提水泵站、及时清淤、建设闸前拦沙设施等措施来提高引黄闸引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黄河北干流河段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趋势,基于2002—2021年黄河北干流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突变点检验、小波分析、水沙关系协调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北干流河段的头道拐、龙门、潼关3个水文站2002—2021年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北干流河段的输沙年内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均大于径流,并且年内特征变化更加显著;各站径流集中期主要出现在9月,而输沙集中期主要在8月和9月;流域内水沙变化的显著突变年份多发生在2005年和2017年,可能与近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控影响相关;3个水文站水沙序列主要时间尺度对应的周期分别为13、10、9 a;黄河北干流的水沙不协调性在2008年之前主要表现为水少沙多,而在2008年之后则表现为水多沙少,其中头道拐的来沙系数始终小于0.009,一直处于水多沙少的状态。总体上,研究期内黄河北干流河段径流量在不断上升,而输沙量明显减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多沙少的趋势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作,进行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科学研究工作。1969年参加了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的科研、设计工作,并提出了改建方案与运用方案(包括防洪、发电、春灌蓄水,防凌运用等),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1979年,在十多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的意见,尤其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泥沙淤积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下游,而根源则在于中游。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来量,是治黄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黄河,百水之首.古时,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生息繁衍之地,故称"中华".黄河摇篮里诞生的炎黄子孙,对黄河怀有复杂的感情,既崇敬又恐惧,既热爱又忧虑.九曲黄河桀骜不驯,剽悍暴戾,它最大的灾害是洪水灾害,其中尤以下游为甚.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北抵海河,南至江淮,都曾是黄河洪荒肆虐的范围.从史前的鲧、禹至今,中华民族已有4000多年的漫长治黄史,但始终未能根治,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难治之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16.
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1882年2月20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年轻时就怀着振兴中华水利事业的崇高理想,辛亥革命前后留学德国,专攻土木工程。回国后曾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后曾主持陕西省水利工作,并担任过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将现代水利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倡导科学治水,是我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先驱,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历经艰辛,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李仪祉先生于1938年3月8日逝世。生前写下了大量水利科学论著,对黄河的治理,注意测量、测验和基本资料的搜索,悉心进行研究,有独创的见解。他首先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他较全面地探讨了黄河的治本方策及其具体治理措施,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的治黄理论和方略推进了一大步。他对陕西水利建设特别关心,精心擘划,锲而不舍,曾专心致力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工程,是旧中国水利建设上罕见的成就。李仪祉先生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1925年前后,他曾兼任西北大学校长,亲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他创办的水利道路专门学校是西北大学工科的前身,并成为西北地区培养水工专门人才的一个基地。今年是李仪祉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发表李赋都先生的专文以为纪念。我们要发扬李仪祉先生振兴中华的精神,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促进“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04年7月16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郑州宣布:历时25天的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此次试验下泄水量43.75亿立方米,黄河下游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共计0.6071亿吨泥沙冲刷入海,且未发生一起漫滩灾难。至此,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黄河连续三次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将2亿多吨泥沙送  相似文献   

18.
黄河山东段上游来水主要集中在7~10月,在年际来水、年内来水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目前出现了断流时间长、时间提早、主汛期断流等情况.与此同时,该段黄河水质不断恶化,主要是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砷的污染.分析上述现象认为,上游引水增加、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工程薄弱是产生断流的主要原因;山东段主要的污染源为上游来水污染物,省内主要污染源分布在天然文岩渠和长平滩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段黄河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黄河治理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治理50多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避免了过去“三年两决口”的历史悲剧。但是 ,近年黄河也悄然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如河槽淤积加快、河床继续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改道危险加大、水资源短缺、长期断流等。最近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的赵业安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2],在对黄河调水调沙一片称好、“三条黄河”建设一路高歌声中 ,他比较客观地评述了黄河近年的情况及问题 ,很有价值 ,应该引起重视。读赵先生的文章后 ,触发了笔者对黄河以下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一、关于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黄河近年水量持续偏枯是一个严重的问…  相似文献   

20.
1954—2013年太湖水位特征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4—2013年的逐日水位资料,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年平均水位共3种水位特征要素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太湖流域降水资料和工程引水资料,揭示了导致三者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a)1954—2013年,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总体上不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其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汛期降水的年际周期性振荡;太湖年内最低水位、年内平均水位均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尽管两者在2000年之前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太湖流域降水丰枯振荡,但在2000年之后的“引江济太工程”等大规模引水活动已成为两者在流域降水整体偏枯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水平的主导性因素。(b)沿江引水使太湖的年内最低水位出现时间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