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详细分析了刘桥一矿岩溶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岩溶陷落柱的成因条件,指出构造作用对陷落柱形成的控制,建议根据陷落柱的方向性和等距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岩溶陷落柱导致的突水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为了预防岩溶陷落柱突水,对岩溶陷落柱可能发育的区域加以预测。根据滕南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已揭露的陷落柱的分布特征,总结岩溶陷落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岩溶陷落柱分布和发育具有不均匀性,多发育在矿井浅部,以及富水性较强和强径流条件的区域;岩溶陷落柱发育主要受奥灰埋深、奥灰含水层的富水性、地质构造控水条件及奥灰地下水径流条件4个因素的综合控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层次分析评价模型,采用专家打分赋权方法,对4个控制因素统筹考虑,预测未来可能发育岩溶陷落柱的区域,旨在控制和避免煤矿生产中揭露岩溶陷落柱或处理不当而造成灾害。  相似文献   

3.
付晋清 《太原科技》2006,(10):61-63
通过分析西铭矿揭露区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律、性质、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认识了上下组煤层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律,并以此预测未揭露区岩溶陷落柱分布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煤田陷落柱波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见的煤田陷落柱为基础,建构陷落柱模型,采用声波方程及相应的边界条件对陷落柱的地震纵波响应进行模拟。并对模拟地震记录进行了详细分析,绘制了陷落柱时距曲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陷落柱柱壁绕射是陷落柱地震响应的重要特征;陷落柱底面强干涉波是其底面的重要标识;并对地震观测系统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系统总结和阐述了霍州矿区曹村煤矿已揭露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对未采区的陷落柱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焦雪峰 《太原科技》2003,(4):30-30,32
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杜儿坪矿矿区陷落柱分布规律,对其进行了分类,并浅谈了陷落柱的形成机理,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地质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陷落柱形成机理和过程,采用UDEC软件模拟计算了陷落柱在不同直径时的充填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当陷落柱直径较小时,陷落柱内岩体呈现不规则塌落,陷落柱体本身可能成为导水通道;陷落柱直径较大时,陷落主内岩体可能呈整体塌陷,完整性较好,陷落柱周边裂隙带可能成为导水通道。陷落柱周边形成应力增高区,且应力集中系数及影响范围随着陷落柱的规模增大而增大。在陷落柱形成过程中,其上部可能形成一定规模空洞,可能产生积水现象,因此在回采过程中对陷落柱的上下方都应加强探测。  相似文献   

8.
浅论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与提前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曲矿为例,介绍了陷落柱形成的原因和特征,分析了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对陷落柱提前探测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预测陷落柱突水灾害的物理模型及理论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渗水井与陷落柱的联系和区别,借鉴渗水井等相关理论,建立了预测陷落柱突水的物理模型,确定了陷落柱的突水危险区域.陷落柱与采动工作面之间的突水危险区域可分为三部分:陷落柱周边围岩塑性破坏区、采场前方塑性破坏区与陷落柱周边渗透区域.根据弹塑性力学、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推导出了预测陷落柱突水的理论判据,可用于矿井陷落柱突水灾害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苏维涛 《科技信息》2011,(23):I0381-I0381,I0364
通过对邢台矿区各矿已揭露陷落柱的特征分析,总结了各井田陷落柱的群体发育规律,并结合邢台矿区的探测经验阐述了陷落柱个体发育特征的预测探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山西省煤田区陷落柱发育资料, 绘制山西省煤田区陷落柱发育分布图, 结合华北山西断块煤田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和陷落柱形成条件, 得出山西陷落柱分布规律为:1)主要发育在盆地边缘, 如大同盆地北缘和沁水盆地边缘;2)河流和岩溶泉水发育的地区, 陷落柱更为发育, 如太原西山、霍州和阳泉地区;3)沿新生代伸展构造山西地堑发育。根据山西省区域构造演化和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分析得出, 山西省陷落柱形成受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其构造条件为"两升两反":在构造运动上升期间, 岩溶发育, 陷落柱形成方式以热液溶蚀、真空塌陷和重力塌陷为主;在构造反转期间, 上覆岩层稳定性被破坏, 陷落柱形成方式以重力塌陷叠加循环塌陷为主。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在喀斯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生活在岩溶塌陷易发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从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认为该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岩溶发育,有一定厚度松散堆积层,断层破碎带发育,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诱发原因为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其主要形成机制有深浅部隐伏岩溶连通效应,机械潜蚀效应和降水入渗效应。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贵港覃塘区不断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通过野外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地面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塌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采用明渠灌溉且无防渗措施和短时间内大量抽排岩溶地下水是地面塌陷的直接诱因。还对塌陷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石鱼煤矿矿区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矿区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岩溶塌陷与井下透水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进而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塌陷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矿井透水、淹井、抽水过程中,地下岩溶空间内压强变化是诱发岩溶塌陷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蒋亮亮  单娜琳  李永军  邹仁辉 《科技信息》2010,(27):399-399,357
矿井巷道在掘进过程中经常遇到断层、陷落柱、煤岩体结构破碎带等地质异常,给井巷工程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掌子面前方地质异常构造的超前探测意义重大。本文以巷道掘进掌子面前方的断层及岩溶陷落柱的超前探测为例,论述了单点探测理论及方法在矿井巷道掌子面上的超前探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岩溶塌陷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有的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栖霞中桥地区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中北部,区内分布岩溶地层,岩溶发育较为强烈,近年来随着周边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增大,加之一些自然因素影响,先后发生多次岩溶塌陷,给区内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以栖霞中桥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收集资料、实地勘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抽水试验、水位监测等工作方法取得本区岩溶塌陷、地层、降水、水位等翔实资料,研究分析了本区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主要发生于枯水期与丰枯交替时期,空间上多发生于覆盖型岩溶区岩溶水径流通道的两翼且地下水水力坡度急剧变化地段,均为断裂构造上盘区,第四系厚度多小于25 m,为黏性土与砂土互层的多层结构,与基岩面接触的岩性为粉质黏土及碎石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下水位、降水变化对岩溶塌陷的影响机理:塌陷发生期间,区内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骤然上升或上下起伏变化,已形成的土洞负压与高压相互交替,对土洞顶板产生吸力与压力,剪应力快速降低,岩溶地层上覆土体无法承受自身重力条件下引发岩溶塌陷,是潜蚀、真空、气爆及重力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潜蚀、真空效应为主.为栖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开展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地区规划建设等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胶东半岛岩溶塌陷后续相关分析研究工作提供翔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赵庄二号井岩溶陷落柱的特性及赋存条件,通过基础地质研究,结合三维地震勘探结果,从岩溶形成的三要素可溶岩、构造和地下水活动三方面对赵庄二号井岩溶陷落柱进行分析,总结出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它们的关系,揭示了岩溶陷落柱的充填、分布及发展演化过程等信息,为高产高效的煤炭资源安全开采提供依据,为晋城矿区深部开采时的矿井防治水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地面塌陷是岩溶地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对环境及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本文对发生在贵阳市中华北路的岩溶塌陷进行了成因分析,介绍了塌陷的处理方法,对岩溶地区岩溶塌陷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唐山市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造成建筑物破坏。岩溶塌陷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城市的岩溶塌陷不仅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毁坏建筑物,而且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岩溶塌陷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塌陷预测的关键是找到各种影响因素与岩溶塌陷的关联关系。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岩溶塌陷预测模型。分析了计算结果,并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给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判别方法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以岩溶疏干区典型圆柱状盖层土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首先建立了处于一定覆盖层厚度、土体重度、降雨积水深度及岩溶空腔跨度等条件下的覆盖层土柱 临界线,在覆盖层土柱的渐进破坏过程中,土体的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发挥作用的大小和顺序是不同的,根据潘家铮原理假设二者沿着距离 临界线最短的路径折减,然后利用强度折减法确定了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进而获得了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系数计算式,定义了覆盖层土体稳定状态的可靠域及失效域。最后指出在圆柱状塌陷坑形成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和集中,塌陷坑有继续塌陷的可能,通过分析建立了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为圆柱状塌陷坑是否二次发育继续塌陷提供了判定依据。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强度折减法建立的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及利用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对已有塌陷坑稳定性进行判定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良好,为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