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汉语新词的英译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实例就其中语言差异导致中国式英语、文化信息的缺失、表达悖于习惯、政治性词语措辞不够谨慎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汉语特色新词英译应采取异化策略,并提出了音译加解释和直译加解释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直译法、直译加译法、合成词法、意译法和音译法这五种汉语新词应用的主要英译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并从不同翻译方法对原语处理的侧重点以及翻译的效果入手,剖析以上五种翻译方法各自的精妙之处以及所存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新兴的一种小长假特色旅游形式以及研学旅行的热门,甚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红色旅游外宣文本的特征,以功能语法目的论为指导,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及删减法对红色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社会风俗、经济体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引起了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词语时,在英语中无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出现文化空缺现象。本文针对文化差异带给翻译的种种不便,要求译者不仅精通原语和译语而且应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应的文化,提出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中国特色文化英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恰当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菜品命名法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本文从中国菜的命名和构词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等六种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并对中国餐饮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龙璐 《科技信息》2008,(3):428-429
对外宣资料的英译中以删减法、改译法及解释法为代表的编译是常见的翻译形式与方法.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对外宣资料的文体特征及其英译目的 ,提出外宣资料的英译应该遵循功能主义的标准,并通过大量实例验证了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的编译现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行为,然而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白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运用明示一推理交际这一原则,探讨了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提出了直译、音译或移译、意译以及解释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闻英语中众多的新词汇、多义词、习语、谚语等等,给译者带来了翻译上的困难。新词汇的翻译需要译者根据词的结构和上下文的意思,决定是直译、意译还是音译。多义词词义的确定,要依靠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及主题等因素。引申词的词义则要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根据其上下文、作者的意图及所描写对象的思想来进行分析。习语和谚语的翻译中,可以采用内涵相近的表达、意译或直译,保留原词语的形象说法并加注。  相似文献   

10.
外宣翻译是以传递中国文化和声音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特色时政术语反映了我国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方针政策,其外宣翻译的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术语规范前后使用的各种英译,同时结合一些热门术语的译法提出:中国特色时政术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语",为达到对外交流的双向平衡,突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主导,用中国英语进行外宣翻译。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考虑英语的习惯用法,根据时政术语的类型特点以直译为主,辅以注释和释义,全面展示时政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英译体现了交际翻译策略,外宣翻译应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注重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增强其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认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交际目的。根据交际目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可采取音译、直译、意译和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两种语言之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以《圣经》为例,从人物、动植物名称等角度来探讨其内在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喻体与喻义的关系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非对应关系;翻译方法则有直译、套用或借用、意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汉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繁荣,中国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及文学作品被介绍到英语国家,原有的直译和意译等传统翻译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音译这种翻译手法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孙珏 《科技资讯》2012,(27):187-187,189
新词,顾名思义,就是"新产生"的词,它的翻译有其独特的规律。新词的产生受文化、地域、语言、政治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字面翻译、音译、自由翻译、直译等方法来对新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指示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主要指人称代词和称呼,有T/V两种形式。中英文社会指示词在语用规则与意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英两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中社会指示的异同,灵活地采取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解释等多种策略,以达到最大值等效翻译,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词的借用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而外来词的滥用和翻译的混乱又同时造成了语言的污染.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译外来词的几种主要方法,如音译、意译、直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汉语语素、音译兼意译,进行分析、讨论,引起人们对于外来词的翻译、吸收及其规范化的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英汉语言及英汉文化的差异,提出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或半直译,重新组合打乱的信息,添加注释性词语,再现原文修辞方法,填补修辞差异等等,使译文更加简洁、准确和生动。  相似文献   

20.
万琦 《科技信息》2010,(36):137-138
通过调查江苏大学宣传部对于校园网英译的翻译要求、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受众对江苏大学网站英译的反应和评价,本文对网站英译存在的一些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外宣网站英译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