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的介入。由此,从临床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生死问题,对生死学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对于哲学的研究表现出强烈的伦理学色彩,通过对个体生死问题的关注来探讨个人内在生活。伊壁鸠鲁依照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从他的物理学——原子论出发论证了死亡与人类生活无关,所以人应该快乐地生活,而后一点又是通过宽容和生活的自足达到的。这种对生死问题的研究导致人类对个体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伊壁鸠鲁以前的哲学家所不曾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存在"的勘探者,他们的创作背后都由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支撑并推动着。王安忆也不例外,其整个创作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她以饱蘸悲悯情怀的笔端,抒写人类心灵世界的苦闷和挣扎,完成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虔诚领悟。在常态书写中探求人生的无限意蕴,表达出对生存这一永恒话题的哲学思考,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小说中通过语言书写的是三角恋和复仇的通俗故事,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取向的焦虑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层主题则隐含在表层语言之中.这一创作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存在”的内部含义,从而使“在”的意义显露出来。从“在”与“思”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语言就不会是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为是一种生产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德格尔的语言分析哲学,就会对当前语言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诗学视角切人电影《生死朗读》,破坏其表层的叙事结构,剖析影片在历史外衣包装下,是隐蔽的女性性别歧视重申与巩固。历史的重述,寓言与谎言的交织,在其背后,依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多重排挤和遮蔽,是岿然不动的男权主义和难于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荆兴梅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58-60,63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183;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小说中通过语言书写的是三角恋和复仇的通俗故事,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取向的焦虑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层主题则隐含在表层语言之中。这一创作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9.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是古代哲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自然的生死现.儒家肯定个体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的超越落实到现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生"解"死"的超越之路.这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其虚幻性色彩,但儒家的生死观却赋予人生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死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哲学自称是一种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陶冶思想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仍然折射出鲜活的时代气息.陶冶思想的教育学意蕴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师生关系、学习过程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在20世纪中流传的非常广泛。而自从存在主义与电影结合后,存在主义则找到了用影象表现人的内部世界的方式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身。本文结合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思维对阿巴斯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坑工程动态施工过程单元生死法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基坑工程动态施工过程的阐述和分析,简述了基坑工程在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病害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使用ABAQUs软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描述了单元生死法的数学表达和基本原理,介绍了使用ABAQUs软件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基坑工程施工分析提供了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最负盛名的杰作。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从荒谬的世界与自由选择、个体与他者、三重生存困境及超越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男主人公史蒂文斯的生存状况,以期对困于生存的现代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扎哈.哈迪德和杨廷宝中外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以此分析了他们的哲学思想,试图通过解读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而对建筑哲学有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哲学思想对医学编辑的重要性,阐述了编辑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生死过程的理论,给出了随机变化的电场如何激发随机涡旋磁场的统计规律,为今后应用生死过程的理论去分析整个“随机电磁场”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轮回思想、利他思想以及施舍精神贯穿于整个藏族丧葬习俗的仪式过程中,成为藏族丧葬习俗最根本的思想基础。藏族丧葬习俗主要包括卜算、施"颇瓦"法、送殡、天葬、吊祭等内容。文章指出藏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藏区地方性文化的时空中,按仪式顺序依次展演分离-过渡-聚合的全部过程,充分反映了藏民族对待死亡的智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死亡打破平衡后,通过仪式的净化,得到新的平衡,使生者的生活能够继续。  相似文献   

20.
迟春艳 《科技信息》2011,(32):I0077-I0077
《人性的污秽》这部小说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的重要作品,本文主要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分析这本小说。通过自由选择理论和他人的观点来体现人对自由的追寻以及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