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离鉴定秦岭中草药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 植物原料用溶剂提取,常压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分子结构,PNPG法测定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汉黄芩素(1)、黄芩素(2)、汉黄芩苷(3)、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酸苷(4)、白杨素-7-O-葡萄糖酸苷(5)、黄芩苷(6)、黄芩素-6-O-葡萄糖酸苷(7)和去甲汉黄芩素-8-O-葡萄糖酸苷(8),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7表现出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0.13 mmol/L和0.25 mmol/L,稍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0.42 mmol/L).结论 秦岭中草药黄芩中某些黄酮类物质能够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与阿卡波糖相当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材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chinense or L.barbarum)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方法对所分单体化合物做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从中药材地骨皮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打碗花精生物碱B1(1)、打碗花精生物碱B2(2)、打碗花精生物碱B3(3)、打碗花精生物碱C1(4)、L-苯丙氨酸(5)、鸟苷(6)、grateloupinamide(7)、尿囊素(8)、(+)-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9)、(-)-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10).结论:化合物5~8及10均是首次从中药材地骨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鉴定秦岭中草药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植物原料用溶剂提取,常压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分子结构,PNPG法测定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汉黄芩素(1)、黄芩素(2)、汉黄芩苷(3)、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酸苷(4)、白杨素-7-O-葡萄糖酸苷(5)、黄芩苷(6)、黄芩素-6-O-葡萄糖酸苷(7)和去甲汉黄芩素-8-O-葡萄糖酸苷(8),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7表现出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其IC_(50)分别为0.13mmol/L和0.25mmol/L,稍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0.42mmol/L)。结论秦岭中草药黄芩中某些黄酮类物质能够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与阿卡波糖相当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血竭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剂有效组分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利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不同,对广西血竭进行了萃取分离,发现极性大和极性小的组分无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极性中等的组分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与广西血竭全粉相比,其活性提高了35.5%,为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单体化合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蓝盆花Scabiosa comosa Fisch花序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MCI,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窄叶蓝盆花花序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波谱技术(UV,NMR,LC-MS)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对这些化合物的DPPH游离基清除率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进行了测定.本实验从蓝盆花花序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7个酚类化合物,2个萜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化合物.其中芹菜素-4′-O-β-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α-阿拉伯糖(1-6)-β-葡萄糖苷(6)和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9)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4)和绿原酸(7)具有显著的清除DPPH游离基活性,EC50值分别为19、43和26μg·mL-1;另外,黄酮苷元芹菜素(1)和萜类化合物熊果酸(8)及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9)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α-葡萄糖苷酶为靶点,研究野菊降糖作用机制,测试野菊提取物对其活性抑制作用,并筛选出相关化合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制备野菊花、叶、根和茎的提取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确定活性部位;用液相-高分辨质谱分析各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差异,筛选在活性部位高表达的化合物.野菊花的正丁醇、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部位,根的正丁醇和二氯甲烷部位,茎的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正己烷部位IC50小于10μg/mL,经质谱分析从这些活性部位中筛选出高表达的19个化合物.结果表明野菊植物中含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合物;质谱分析中得到的19个潜在相关的化合物,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冷浸法对广西血竭进行分离,测定各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使用三维荧光指纹技术对其荧光指纹进行研究,发现抑制率与荧光指纹主峰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9413.说明可用荧光指纹参数表征抑制剂的抑制活性.以三维荧光光谱信息为指导找出荧光强度最高处的激发发射波长对,作为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的检测波长,研究各组分色谱峰面积同其相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相关关系,发现其中峰1、峰2、峰1 峰2与其抑制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4、0.9678和0.9645.说明这两色谱峰所对应的抑制剂与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直接相关,为血竭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有效成分的筛选,找到了很好的指示方法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色谱法从鞭打绣球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H NMR、~(13)C NMR鉴定化合物为齐墩果酸(1),β-谷甾醇(2),紫丁香苷(3),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熊果苷(6),草夹竹桃苷(7),反式肉桂酸(8),顺式肉桂酸(9),丁香醛(10).其中化合物3~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以上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10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IC_(50)值分别为(68.93±6.20)μmol/L、(71.77±6.46)μmol/L.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老鹰茶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老鹰茶为材料,经乙醇浸提得乙醇提取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乙醇提取物主要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老鹰茶乙醇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该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0.12mg/mL.进一步的酶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抑制机理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对游离酶的抑制常数(KI)为0.058mg/mL,而对酶-底物络合物的抑制常数(KIS)为0.178mg/mL.由此可知,老鹰茶乙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该结果揭示老鹰茶有望成为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保健或医疗产品原料,具有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广西龙血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血竭中游离黄酮存在着酸性差异,采用溶剂除杂,转溶于乙醚,再用pH梯度萃取得到不同酸性的黄酮,进而对弱酸性组分分离纯化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考察不同提取部位对α-D-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变化,发现弱酸性成分的活性较强,比血竭全粉提高45.5%,为研究龙血竭中黄酮类化合物对α-D-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虎奶菇菌核多糖进行硫酸化、羧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修饰,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羧甲基化和硫酸化修饰提高了虎奶菇菌核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羧甲基化修饰效果更为显著.乙酰化和磷酸化修饰使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有所下降,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苦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有所增高.修饰后的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羧甲基化和硫酸化修饰后提高显著,且羧甲基化优于硫酸化.研究发现采用合适的修饰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虎奶菇菌核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色谱法和重结晶的方法从野番豆茎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和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将化合物的结构依次确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亚油酸甘油单酯(3),牡荆素(4),4′-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苷(5),柚皮苷(6),橙皮素(7),高北美圣草素(8),其中化合物4~8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4~8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4、7及8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94.92±4.37)、(41.40±3.68)及(38.70±3.32)μmol/L.  相似文献   

13.
满天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竹科花卉植物满天星(Gypsophila elegan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得到6 个黄酮苷化合物,分别为2″-O-α-L-阿拉伯糖异荭草苷(1)、芹黄素-6-C--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黄素-8-C-β-D-吡喃葡萄糖苷(3)、肥皂草苷(4)、芹黄素-7-O-槐糖苷(5)、异牡荆素-2″-O-β-D -吡喃葡萄糖苷(6).除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石竹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化合物1显示出强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番石榴叶杂源萜类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源于番石榴叶的杂源萜类物质对治疗糖尿病的相关靶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这说明番石榴叶杂源萜类物质中可能含有降糖活性强的成分.因此,文中利用13个二醛杂源萜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分析了该类化合物与治疗糖尿病相关的PTP1B、PPARγ、PPARα、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酶/受体分子对接情况,进行相应的虚拟筛选.结果显示:杂源萜类化合物与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无对接位点,但与PTP1B、PPARγ、PPARα有对接位点;蛋白和配体间的作用是通过弱非共价键力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如疏水作用、π键和氢键;Euglobal Iia、Euglobal Ib、Euglobal Ic(首次从桉叶中分离得到)与PTP1B、PPARγ、PPARα的结合活性均较高,可为降糖药物的设计和结构修饰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酶学模型,以96微孔板法测定了8种具有降糖作用傣药的石油醚、正丁醇、乙酸乙酯、水提取物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筛选具有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结果表明:8种傣药的提取物均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抑制作用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其中,黑皮跌打藤茎,其正丁醇提取物活性最高,IC50=17.74μg/mL,显著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  相似文献   

16.
利用5-苯甲酰基-1,2-异丙叉基呋喃型木糖合成了10种具有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C10高碳糖酰基衍生物,检测了该类化合物的1H-NMR、13C-NMR、IR和ESI-MS/MS图谱,确证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荔枝果肉多糖级分的理化性质、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差异,采用DEAE-52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得到2种荔枝果肉多糖级分LPI和LPII,比较两者的中性糖、糖醛酸和蛋白质含量,并采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和细胞抗氧化(CAA)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对-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探究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LPII含有较多的中性糖和蛋白质,较少的糖醛酸,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LPI和LPII的 ORAC和CAA值分别是24.51,30.08μmol/g和5.36,8.72μmol/g,其抑制α-葡萄糖苷的IC50值分别是0.33,0.26mg/mL。荔枝果肉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中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挖掘木榄内生真菌的降血糖功效,对木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XIMD00006进行扩大培养,采用柱层析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结合文献对比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sclerotiorin (1)、 sclerotioramine (2)、 isochromophiloneⅧ(3)、 terretonin (4)、 terretonin A (5)、 chrodrimanin A (6)、 chrodrimanin B (7)、 chrodrimanin E (8)、 3,5-二羟基麦角甾醇-7,22-二烯-6-酮(9)、麦角甾醇(10)和过氧化麦角甾醇(11),其中,2个萜类衍生物4和5均为首次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该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3.30μmol/L,表明木榄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开发成为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油茶中的多酚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以油茶枯为原料,经石油醚脱脂、乙醇提取、2次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得到2个多酚化合物山奈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1)和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2),并采用MTT法检测多酚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作用;利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油茶多酚1,2及混合物3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多酚化合物1、2及其混合物3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毒性不大,且均能抑制TNF-α、NO、i NOS的表达释放,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具有糖结构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它通过与α-葡萄糖苷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而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目前以天然植物和药物为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较多,现对以天然植物为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