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乳化剂是乳液聚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聚合物乳液的应用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以苯乙烯丙烯酸酯(SAE)表面施胶剂的合成为例,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对SAE合成及性能的影响。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单体,硫酸亚铁-过氧化氢作为引发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作为乳化剂,并加入适量的淀粉,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AE)聚合乳液。利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比较了乳化剂用量、淀粉用量、SDS占乳化剂的比例及预乳化转速等因素对苯乙烯丙烯酸酯(SAE)表面施胶剂合成效果的影响,并且探讨了采用不同的表胶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表面施胶剂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乳化剂用量;最佳工艺方案为乳化剂总用量为单体量的2%、预乳化转速为600 r/min、淀粉用量为单体量的20%、SDS占乳化剂用量的1%;以最佳方案合成的表面施胶剂对纸张进行表面施胶,Cobb值可达到39.2 g/m2;表胶添加量为淀粉绝干量的5%时,相对于未添加时的纸张,Cobb值下降了58.4%,表面强度上升了57.7%。  相似文献   

2.
玉米淀粉-苯乙烯乳液粘度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淀粉-苯乙烯聚合乳液的反应机理及粘度的影响因素,乳化剂、引发剂、加料方式及反应温度等对乳液粘度影响的规律进行探讨,为玉米淀粉改性加工,为制备乳胶涂料寻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及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的乳液共聚合,合成了含有活性酮基的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乳液与交联剂己二酸二酰肼的室温固化反应,制备了系列涂层材料,研究了官能团配比对涂层的凝胶含量、力学性能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聚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丁酯(BA)的丙烯酸酯系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系列乳液,使用磷钨酸(PTA)负染技术将乳液粒子染色,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乳液粒子的微观形貌,对乳液微粒微观互穿网络壳-核结构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质量配比、溶胀时间以及溶胀方式等因素均对乳液粒子微观形貌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网络质量配比是决定乳液粒子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溶胀时间影响互穿网络壳结构的厚度,溶胀方式影响乳液的成膜性能.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苯乙烯核壳结构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段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苯乙烯复合乳液。研究了聚合配方和工艺条件,如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加料方式及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差热分析(DSC)等方法初步探讨了该共聚物具有核壳结构,并对该共聚物乳液进行了化学、机械、冻融、稀释等稳定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6.
以废泡沫塑料为原料,经裂解、精馏、脱色等制得苯乙烯,将制得的苯乙烯在苯-丙乳液中应用,并对制取苯乙烯和苯-丙乳液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酸解、辛烯基琥珀酸酐(OSA)疏水改性和冷冻粉碎复合改性方法制备小颗粒淀粉,研究了酸解时间对小颗粒淀粉及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径分析仪对小颗粒淀粉的形态与粒径分布进行表征,探究了小颗粒淀粉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随着酸解时间延长,小颗粒淀粉颗粒粒径明显降低,其体积平均粒径由原淀粉的15.6μm降低到6.6μm;颗粒呈碎片状,且分散均匀;OSA改性取代度随酸解时间延长而降低;以小颗粒淀粉为乳化剂制备Pickering乳液,乳液稳定性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乳化指数随着乳液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趋于稳定;酸解48 h和72 h复合改性小颗粒淀粉制备的乳液稳定性较好,贮存30天后乳化指数保持在60%.  相似文献   

8.
丙烯酰胺改性苯丙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步引发的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St-BA-MAA/SDS-DNS86/H2O)纯苯丙乳液及用丙烯酰胺改性的苯丙乳液,研究了丙烯酰胺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以及乳液成膜后的性能.实验表明,改性的苯丙乳液比纯苯丙乳液的黏度和耐有机溶剂性有所提高,并降低了涂膜的吸水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淀粉颗粒的乳化能力,以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采用激光粒度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流变仪等对Pickering乳液外观、液滴粒径、显微形态及动态流变特性进行表征,考察淀粉颗粒质量浓度(1、5、10、20、30mg/mL)和油相体积分数(10%、20%、30%、40%、50%)对乳液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颗粒质量浓度导致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减小;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增大。当颗粒质量浓度为20mg/mL,油相体积分数为40%时,乳液的乳析现象明显改善。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有效抵抗了液滴聚结,使乳液在储存30d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流变特性表明:乳液内部存在弹性凝胶网络结构,随着颗粒质量浓度和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液滴间堆积变得更紧密,从而增加了乳液黏度和凝胶强度,使其抵抗形变能力增强。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具有良好的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和丙烯酸二羟乙酯(HEA)为交联剂合成了苯丙乳液.红外光谱表明所有单体均参与共聚反应,透射电镜表明乳液粒径均匀,粒度分布窄.以苯丙乳液对滤清器滤纸进行了浸渍处理,经过浸渍以后明显提高了滤纸的耐水性、耐破度、挺度等性能.以透射电镜对浸渍后滤纸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苯丙乳液包覆在滤纸纤维表面、纤维交织点,改变了滤纸的微观孔洞结构,提高了滤纸的过滤效率.  相似文献   

11.
油脂作为可可的主要成分,高温高湿条件下易被氧化变质导致其应用受限,因此,以辛烯基琥珀酸(OSA)淀粉作为稳定可可油相的固体颗粒,超临界CO2提取的可可精油(CEO)作为油相,优化Pickering乳液制备过程并研究其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CEO中主要脂肪酸有6种,当OSA淀粉质量浓度和CEO体积分数分别是250mg/mL和5%时,Pickering乳液粒径最小,为0.587μm。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发现乳液呈现小液滴聚集状态,油滴完全被淀粉包裹且界面相对光滑。稳定性实验表明,乳液在pH值5、低粒子浓度(0~0.3mol/L)条件下相对稳定。贮藏21d后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增加,5%油相体积分数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由0.587μm增长至1.160μm,50~300mg/mL淀粉质量浓度下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增长约1.500μm,最大粒径达2.760μm。研究表明,OSA淀粉-可可精油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反相“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其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法,合成了PS/P(MMA BA)聚合物乳液。通过粒径分布、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乳胶粒结构,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乳胶粒子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乳液为反相核壳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粒子的变形、融合并发生正反核壳的翻转。  相似文献   

13.
系统考察了聚苯乙烯(PS)微球制备过程中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离子强度对于界面张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与苯乙烯的界面张力随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然后趋于平衡.离子强度与苯乙烯/H2O界面张力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变化关系.根据离子强度对乳液的影响,选择了最佳的离子浓度,采用膜二次射流法制备乳液,然后将乳液加热聚合制备出大小均一的PS微球,粒径约为200 nm.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在18-冠(醚)-6存在下,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无乳化剂乳液共聚。发现18-冠(醚)-6能起到相转移催化作用,加速共聚反应。对实验结果提出两相成核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核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微粒以其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能源、光电子、导电涂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微球。即首先在水包油(o/w)微乳液体系中制备苯乙烯和苯乙烯磺酸钠共聚物纳米微球,然后在低温下,使苯胺单体于共聚物纳米微球表面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16.
乳液共混法制备丙烯酸酯系阻尼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甲基丙烯酸乙酯(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等单体合成聚合物乳液,将乳液共混后涂膜测试其阻尼性能.考察了聚合物的选择、共聚比、共混比等对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发现通过多梯度玻璃化温度聚合物乳液共混可制得性能优良的阻尼材料,其中高温区阻尼响应聚合物用PMMA比用P(St-BA)共聚物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使用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 WPI)与莲藕支链淀粉(lotus root amylopectin, LRA)制备形成的复合物为乳化剂,分析不同粒径乳液包载对维生素E(vitamin E, VE)的氧化稳定性、脂质分解程度及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乳液粒径减小,VE的氧化稳定性相对于普通乳液有很大提高。体外胃肠模拟实验表明,脂质分解程度和VE的生物利用率与乳液粒径大小成反比,纳米乳液能够有效预防乳液聚结或者絮凝。该研究所建立的乳液体系对提高VE的理化性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通过接枝改性法制备自乳化水性环氧树脂乳液。以甲基丙烯酸和苯乙烯为接枝单体,在BPO的引发作用下,进行接枝反应,用N,N-二甲基乙醇胺中和之后制得稳定的环氧树脂乳液。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的结构和组成,并对乳液的粘度、粒径及其分布、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接枝反应温度、甲基丙烯酸和苯乙烯的配比、中和反应p H值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联吡啶(Bpy)与氯化亚铜(CuCl2)复合物为催化剂,在微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了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对其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AIBN/CuCl2/Bpy的配比,可以对该反应进行调控.同时讨论了乳化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玉米淀粉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D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微球.其粒径为10~15μm,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8.7~194.7℃,并比较超声波处理对乳液及产物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微球为修饰剂制备修饰碳糊电极(CMCPE)、伏安法(CV)研究显示微球对抗坏血酸有富集作用,这种富集作用可能与两者发生分子氢键缔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