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因素,以贵州省安龙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资料,运用Arc GIS、RS图像解译分析、统计和对比方法,结合安龙县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幅度和速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研究区灌木林、旱地、草地和森林占总面积的比重最大,但旱地面积减少速度快,转出变化也大;(2)草地、建设用地、森林和园地面积增加,建筑用地和森林的动态幅度大、年变化速率快;(3)灌木林、裸岩地、水田和水域面积的幅度和年变化速率较稳定。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因子是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时还受地形地貌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烟台市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以及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烟台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情况:近10年耕地面积大体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的增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从社会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不仅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关,而且与人口数量、社会发展情况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影像以及2006年CBERS-01影像,得到贵阳市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速度和空间变化两方面对贵阳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主要有持续增加型,先增后减型,先减后增型。在整个研究期内,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重心变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除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增加外,各郊区城镇建设亦得到较大发展。城区与郊区间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和纯喀斯特区域做对比分析,探讨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区别。研究主要发现:1)安顺市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移表现为耕地向草地、林地转变,表明区内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亚喀斯特区域的草地、林地增长恢复显著,草地的增长率有17.75%,林地的增长率达到6.58%,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增长率对比说明亚喀斯特区域具有更好的良好的生态适宜性;2)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区内景观异质性增强,优势度降低,相关指数亚喀斯特区域较纯喀斯特区域表现更为显著;3)亚喀斯特区域具有较纯喀斯特区域良好的生态适宜性,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受到更多的人为干扰,然而它本质上属于喀斯特的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所以在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5.
根据石漠化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政策管理、生产经营和效益评价等理论,参照国际产业分类标准(ISIC Rev.4),采用中国产业划分规定和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划分标准,对喀斯特石漠化产业概念、产业体系结构与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喀斯特石漠化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科学调控,形成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多时序与多层次开发,林、牧、农、中药材、微生物、渔、副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模式。按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构成石漠化产业体系的一级产业结构;一级产业下按行业划分标准,建立农业、林业、牧业、中药材种植业、渔业、种养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矿产及加工业、水资源及水能开发、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等二级产业结构;在二级产业下,根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构成石漠化产业体系的三级产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鸡东县1993年和2003年landsat5遥感卫片为背景,结合ERDAS8.0图像处理软件和ARCGIS9.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4,3,2波段合成影像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和空间叠加分析,得出鸡东县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8.
以2004年ASTER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在GPS野外调研和G IS软件支持下,对贵州省瓮安县喀斯特石漠化进行遥感解译,结果表明ASTER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影像相比能为对地观测提供更高质量的信息源,能较好地满足1∶5万石漠化成图的需要,为制定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郑州市1992-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动态变化模型、生态系统服务计算模型,研究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992-2009年,研究区农业用地面积总量有一定幅度减少,且减少的速度在加快;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速度较快;水域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减后增,总量有一定幅度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43 381.4万元减少到477 074.1万元,共损失66 307.3万元;该区域主要的单项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镇宁县2004年的ASTER遥感影像,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措施研究,对该地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生物多样性、居民参与意愿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一种适合喀斯特石漠化区的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与技术.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对石漠化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研究广西石漠化与人文驱动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部分典型石漠化县城的人文统计数据与石漠化情况开展相关分析。【结果】石漠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和经济密度呈负相关;与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呈正相关。石漠化与人文驱动因素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垦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结论】农民人均纯收入小于1 500元地区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不同人文驱动因素与石漠化分类结果的叠加分析,验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石漠化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的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石漠化的概念模型C=f(Y,Q,Z,J,S,R,…).(M1,2).(T).(W),其中C为土地石漠化风险程度,Y为岩性,Q为同期水热叠加因子,Z为植被,J为降水,S为坡度,R为土壤属性,省略号表示其他次要因子,M1为各种土地利用模式,M2为当地生活习惯,T为土地石漠化过程的时间长度,W为未确定的因素对土地石漠化的影响。对各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模型分析提取了以自然因子、土地状态因子、社会因子和经济因子,基于PSR模型初步构建了土地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发现喀斯特土地石漠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或突发自然灾害为诱导因子引起的,在景观上表现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基岩裸露等景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闫妍  黄凯燕  胡宝清 《广西科学》2018,25(5):620-624
【目的】阐明石漠化演变的过程和机制,为下一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方向和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契合喀斯特地区景观特点的亚米级卫星数据,使用指数分类法提取2003年和2013年研究区不同等级石漠化信息,对研究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指数分类法分类精度评价结果显示,Kappa系数大于0.8,且野外验证精度为85%,说明解译结果可信。2003—2013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从96.55km~2减少至88.97km~2,石漠化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总体减少速率为0.76km~2/a;无明显石漠化增加速率最大,为20.11km~2/a,轻度和中度石漠化演变速率为-0.23km~2/a和-0.02km~2/a。虽然不同等级石漠化面积之间均有转化,但是向无明显石漠化转移的面积(7.65km~2)大于向强度石漠化转移的面积(3.04km~2)。演变方向上,石漠化轻度改善的面积最大为10.56km~2。【结论】研究区整体的石漠化状况有所好转,总体上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轻度恶化的面积(6.08km~2)也不容忽视,需要对石漠化治理工程效果进行巩固。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875.7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均有岩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的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和曲靖市。从石漠化概念、特点、形成机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云南石漠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气候、立地条件、植被及社区状况等提出了石漠化分区治理理念。在石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适应的树种,采用集水土保持、景观、薪炭材或药用等于一体的适宜的方法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通过将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区域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简要论述了土地利用/覆盖的内涵和LUCC研究的基本内容,然后着重总结了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桂林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研究区这一时段土地资料图像、历史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现在水质状况的监测和化验,对桂林东区土地利用与地下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水质监测和实验的结果显示:近20年,桂林东区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同时这一地区岩溶水化学含量的高值分布区与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分布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我们认为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是岩溶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对保护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