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说地球上有一些早已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古文明。科学家去伪存真,寻找传说背后的事实真相。如果要讲有关"毁灭与古代智慧"的最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最能激起人们兴致的肯定是"失落的文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脂肪与健康     
提到脂肪,人们很容易把它和肥肉、油脂等联系起来,认为脂肪是人类许多慢性病如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却很少想到脂肪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在人身体中起什么作用?人身体中应该拥有多少脂肪较为合适?之前有一阵子,深海鱼油风行一时,大家一窝蜂地买来吃,完全不理会自己的身体是否需要补充这种物质。其盲目性真是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3.
听觉的真相     
近来,丈夫总是用手捂着耳朵,抱怨说:妻子说话声音太小,害得他听不清楚。妻子则抱怨丈夫不注意听自己说话。实际上,妻子说话的声音和以往一样,夫妇俩都意识到,作丈夫的听力不如以前了。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从1970年开始,听力下降的问题就明显地出现在45岁到64岁的人群之中。在美国2 800万人口中,有1/10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听力下降问题,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  相似文献   

4.
肥胖为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引起的脂肪过度堆积,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的重大风险因素。脂肪作为防治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组织靶点,分为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以及产热并消耗能量的棕色和米色脂肪。研究发现,成年人体内的棕色和米色脂肪含量与机体能量代谢呈正相关,而与BMI和血糖呈负相关,提示激活人体棕色和米色脂肪产热在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重大潜力。文章讲述了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的发育起源、解剖学特征以及调控其发育和产热功能的各种因素。总而言之,棕色和米色脂肪作为治疗肥胖的靶标既具有巨大潜力,又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脂肪抽提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hADSCs, 通过诱导分化观察hAD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 诱导后的hADSCs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一些特性, 能够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CD34和vWF, 具有很强的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和前列环素代谢活力, 并且在Matrigel凝胶中能够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 结果表明, hAD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 在组织器官工程血管化及细胞移植治疗中可能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我们将人生比作了巧克力,并将其中的苦涩与甜蜜认为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我们当然要知道这苦与甜的来源,探一探隐藏在幕后的巧克力的身世。巧克力,英文名为"Chocolate",这个词来源于"Xocolatl",意为"苦水",即清晰地指出了最初的巧克力的两个特征:味苦,呈液体状。一颗种子的丝滑世界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人》2011,(6):8-8
衰老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生命现象,但是在分子水平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究竟如何老化的呢?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的汉森博士带领其团队.成功研究出线虫器官衰老过程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是什么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似乎总有些我们无法了解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行为,总有些我们无法解释的力量左右了我们的选择。数字13现象纠结的背后似乎有奇特的魔力: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人和世界的历史。因为它。伊丽莎白女王延宕计划;罗斯福总统改变行程.就此,国家改变命运,家族改变未来。13的魔力来自何处?13究竟如何实施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脂肪细胞分化: 一个故事、两个章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家睿 《科学通报》2011,56(17):1327-1334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个体发育和干细胞实现功能活动的基本过程. 作为诱导白色脂肪细胞分化的体外模型, 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系的定向分化过程由依赖于细胞周期特定时相(接触抑制期)的许可阶段和独立于细胞周期的执行阶段所组成. 在接触抑制期, 通过细胞代谢方式、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和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 决定了各种染色质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的活动, 从而导致具备脂肪细胞分化潜能的染色质表观遗传修饰模式的形成. 在随后的执行阶段, 这种分化潜能被激素诱发, 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的动态活动, 使各种控制脂肪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按既定的分化时间表打开或者关闭, 并决定相关的靶基因的表达, 最终导致了脂肪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11,(7):8-15
一个穿越时空的人,他在地下沉睡了700多年,尸体却完好如初。是什么原因让他数百年而不腐?他究竟是什么人?20多年前在福州出土的一具古尸,为我们探索古代历史、古代尸体保存技术、墓葬方式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大鲵又名“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级”。它属于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12.
仔细观看右边这组肖像后.我数人会喜欢上这对俊男靓女。这不足为奇。因为他们并非真人,而是德国的几位心理学家按照人类面孔的黄金分割比例以及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利用电脑合成的完美人脸。  相似文献   

13.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食品检验的准确性.为了使检验结果可以准确无误,需从食品检验过程中的多个方面予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打假“斗士”方舟子,前段时间新闻不断。他刚刚揭露了打工“皇帝”唐骏的假学历事件,一转眼,又立马陷入了被医学博士肖传国雇凶追杀案件。于是,一时间方舟子的名字,通过各种媒体的广为传播而响彻神州大地。  相似文献   

15.
音乐的背后     
欣赏美妙的旋律究竟为人类所独享,还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共享?人类的乐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听到的声音空间有多少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多少是大脑产生的幻听……  相似文献   

16.
肥胖的背后     
肥胖是19世纪以后,物质生活富裕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目前至少有10亿成年人超重3亿人肥胖,除美国、英国、德国这些传统"肥胖国"之外,亚洲、非洲等国肥胖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7.
SCI统计数据与真相之间的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平 《科学》2013,65(1):36-41,4
正本文试图分析:SCI统计数据存在怎样的局限性;它与其声称所能揭示的事物真相之间,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差距;滥用SCI数据是否在把中国科学和中国的学术期刊引入歧途。社会学家贝斯特(J.Best)指出,统计数据在现代社会已被信奉为一种具有魔力的神器(fetish)——很多人认为利用它能轻易地揭示复杂事物的真相,然而事实上,人们几乎每天在受到各种数据的误导和欺骗。美国作家赫夫(D.Huff)的科普名作《如何利用统计数据撒谎》(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自195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8.
令阿兰·图灵出名的原因很多,为什么他的贡献在许久之后才被认可?安德鲁·霍奇斯(Andrew Hodges)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毒蛇的致命毒牙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蛇毒从何而来?毒力有多大?最新研究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的杞国,有一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坍塌下朱、地会深陷下去.并为此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和嘲笑那些自寻烦恼的人然而,虽然如今我们不必担心天会坍塌下来,但不得不密切关注脚下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