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瑞 《世界博览》2021,(3):62-65
有这样两位父亲,一位对自己的孩子动辄打骂,另一位则对孩子呵护有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呢?人们可能会这样说:应该是那位暴躁父亲的孩子太不听话了;可能是那位慈祥的父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想必是那位暴躁的父亲拥有不幸的童年;也可能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吧,是遗传因素造就了这样的差距.这些听起来都有些道理,可是这两位...  相似文献   

2.
相信自己的意志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3.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4.
父亲今年八十三了,在有生之年上次北京是他梦寐以求的大事。五一长假,我携家人陪父亲到了北京,圆了他的北京梦。而且一路花香,一路春风,玩得很开心。他说:“世界如此美好,真想活到一百岁。”五月一日,是我们在北京活动的第一天,父亲登上了天安门。这一天,父亲很早就起床了,他一个个把我们叫醒,七点钟就到了广场。九点十八分,我们开始登天安门城楼,这是父亲选的时间。我们扶着父亲登上大约十个阶梯时,一位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追上来说:“爷爷,爷爷,你停一下,我们用电梯送您上去!”父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激动地把手伸过去,说:“小伙子,我想握…  相似文献   

5.
正伽利略是著名的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从小就热爱科学,想在科研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可是得不到父亲的允许和支持。因为家庭贫困,父亲希望他老老实实地找一份工作赚钱养家。这使伽利略非常苦恼,如果不说服父亲,他或许真的无法投身于科学事业了。在18岁的一天,伽利略终于想到了说服父亲的方法。他故意问父亲:"父亲,你当年为什么娶我的母亲?"父亲笑笑说:"因为我爱  相似文献   

6.
1931年秋,我父亲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一次,父亲来到了美国纽约,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送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下简称《父亲》)获得了第9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多项提名,最终83岁的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凭借片中精彩表演摘得最佳男主角奖。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广受好评,还引发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关注。《父亲》讲述的是一位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和他女儿的故事。影片开头,女儿一进家门便质问正在欣赏音乐的父亲为何赶走了第三位护工,父女俩随即陷入一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中有段情节感人至深:一张明信片唤起老人对自己母亲的记忆,他对护工说希望妈妈能来看他,被道破真相后像个无助的孩子失声痛哭。  相似文献   

8.
<正>杨帆小时候家住平房,有个小院。大门是铁制的,门上有个只能容得下一只手伸进去的窟窿,并有可以旋转的小圆盖遮掩。门是通过一条铁链上的锁。每逢父亲晚归,杨帆都会听到父亲那熟悉的开门声:铁链"哗啦啦"声及铁链与铁门刮碰声。杨帆的父亲是一名高炉检修工人,经常检修设备到深夜才回家,每次父亲回家的开门声都会把家人从梦中惊醒。因此,杨帆兄妹常埋怨父亲,"开门声太大"。父亲总是憨厚地答应:"下次注意!"可父亲每次  相似文献   

9.
要给贫困山区的农民讲知识经济,或许有人认为是天方夜谈。不过,笔者却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明白些知识经济的道理。自从我参加工作之后,在贫瘠的土地里操劳了近60个春秋的父亲生活里终于添了一项新内容:每月10日到乡邮政所去领取100元的汇款——一个儿子对父母涌泉之恩的滴水相报。当乡亲们以羡慕的口吻问及此事,道出"还是读书好"之类的话时,父亲的脸上都漾起浅浅的笑容,而且皱纹间隐隐有一丝苦意,因为这一天来得太晚太晚了。还是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被乡亲们称为"秀才",因为全乡6000多人中在县重点中学读书的仅我一人,可父亲却总不买我的帐。记得有一次父亲正在搓玉米种,我凭借书本上学的一点植物知识告诉他别弄坏了种芽,却遭到一顿斥责:"你懂啥子,我这  相似文献   

10.
薛舒长篇非虚构文学《远去的人》的文学价值一方面体现为对于父亲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状况的真切展示,另一方面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于父亲真实人性世界那样一种颇具精神分析深度的挖掘与表现上。渗透于其中的,是作家对于当下时代亲情伦理问题的焦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家迟子建的新作《晚安玫瑰》具有明显的弑父主题倾向性。但这种弑父并不是根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而是源于厄勒克特拉情结。由于父亲在生命中的缺席和对父亲的依恋,构成了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寻找父亲的情节与意象,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意义。迟子建通过弑父主题的表达,探讨了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即通过爱情、宗教和审美三种升华的方式获得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2.
星石     
他跟在父亲的身后,脚下是漫漫黄沙。父亲站在一个沙丘的顶上,眺望远方,还是一片漫漫黄沙。那轮滴血的夕阳将父亲饱经风霜的脸勾勒得更加的干枯、无力和憔悴。他又望了望那轮夕阳,想起了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是这儿没有孤烟,也无长河,只有无边的沙漠。父亲喃喃地说,也许再过几年那林子就可以延伸到那边了。那边?那边是哪儿呢?沙漠的尽头吗?他想。回头是一片稀疏的林子,父亲和母亲亲手植的林子。树不大,但都坚强,像父亲也像母亲。  相似文献   

13.
各国做母亲的管教孩子都有一套法宝。我小的时候,如果顽皮得不肯听话,或吵闹得无法无天,母亲惯喜用“老虎来了”这句话来制服我。听说有些母亲也有用“鬼”来吓唬孩子的。日本的母亲有四种法宝可以用来制服孩子:一是“地震”、二是“起火”、三是“打雷”、四是“父亲”。听说对日本孩子们最有效的往往还是第四种。这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家长制一直是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础,而父亲就是家里的“天皇”。孩子们的知识有限,还不懂得天皇是什么,于是就轮到“父亲”威风了。在日本做一个家长确实有些神气活现。出门的时候,家里的人往往要伏在草席或地板上很恭敬地说  相似文献   

14.
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你看他忙乎的。母亲叹道,你爸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是人背不能怪社会?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  相似文献   

15.
追求忘我     
《当代地方科技》2010,(3):96-96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16.
父与子之间是一个自然代谢的过程,是文学作品常表现的主题.肖洛霍夫的小说成功真实地反映了苏联革命和斗争时期顿河地区充满复杂与悲剧冲突的现实,在小说中构建了一种发展变化的父子关系.这种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早期<顿河故事>中父子间残酷的阶级对立;中期<静静的顿河>中调和的父子关系;后期<一个人的遭遇>中父亲地位的重新确立.父子关系的变迁反映了肖洛霍夫的心理文化内涵,勾画了他对父亲形象逐渐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展示了他坚信人类不会灭绝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一个穷困潦倒、几乎一无所长的青年流落到了巴黎,他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但当父亲的朋友连接问了他好几个关于特长的问题时,青年却只能羞涩地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父亲的朋友让他把他的地址写下来,青年也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地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这就是你的优点!你不该只满足于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  相似文献   

18.
《少儿科技》2013,(3):46
父亲:掩耳盗铃是什么行为?儿子:是最失败的行为。父亲:你能说说具体原因吗?儿子: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捂住耳朵要用两只手。人没有第三只手,这时就盗不了铃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茏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绝决。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三种意象形成的原因,是她沉重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20.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大画家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惊讶地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20年后,这个孩子伊尔·布拉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他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