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四海区不同群体文蛤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9个形态性状对我国4海区7个野生文蛤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潍坊群体和山东日照群体形态最为接近,广东湛江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31.50%,主成分2为20.27%,主成分3为13.35%,累积贡献率为65.1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7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1).建立了7群体文蛤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0.00%~96.67%,P2为60.00%~96.43%,综合判别率为77.14%.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部海域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海南琼海、广东雷州、广西北海、福建平潭以及台湾屏东等5个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19项特征变量进行了群体间差异分析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有16项特征变量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得到的6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1.644%,14.417%,13.078%,11.499%,8.673%,6.818%,累计贡献率为86.13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福建平潭群体和台湾屏东群体形态最为相似,此外,广东雷州、海南琼海和广西北海3个群体间形态也较相似,但与福建平潭、台湾屏东两群体差异较大.以逐步判别法建立了条纹斑竹鲨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0.0%~100%(P1),85.3%~100%(P2),综合判别率达到93.4%.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群体小黄鱼的遗传分化情况,本次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采自江苏吕泗(LS)、福建宁德(ND)、山东青岛(QD)和浙江象山(XS)的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3个形态比例性状中,只有一个性状在4个地理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对33个比例性状进行降维处理筛选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5.17%,此结果小于85%,所以依靠筛选的6个主成分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区分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对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成功构建了4个小黄鱼群体的聚类树状图,对4个小黄鱼群体的亲缘关系远近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其中LS、ND和QD小黄鱼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而XS群体与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判别函数对4个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其中LS群体判别率最高(97.5%);ND群体判别率最低(80.0%),4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9.4%,说明通过判别分析对4个地区小黄鱼群体进行判别,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次研究采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4个小黄鱼地理群体的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4个小黄鱼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分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鲉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省官井洋海区网箱养殖的闽-粤东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 icharson))养殖选育系、野生选育系、普通养殖系(对照组)、雌核发育系、家系1(养殖雄×养殖雌)、家系2(子一代雄×子一代雌)和家系3(养殖雄×子一代雌)等7个不同群体的样品进行了20项形态性状的测定,并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上述7个大黄鱼不同群体间的计数性状部分达到显著性差异,而量度性状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雌核发育系的体型与野生大黄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研究淇河林县段、淇县段和新乡市3个养殖群体淇河鲫的形态差异.对各群体淇河鲫的1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结果显示:体长/全长、体高/全长、头长/全长、眼径/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在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判别分析提取体高/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共3项变量建立2个判别函数,对判别函数的检验使用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判别率分别为100%和97.5%.表明淇河鲫3个养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同群体淇河鲫的归属可以通过某些形态性状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云南抚仙湖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和云南抚仙湖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4.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40~3.04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43~0.49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2~0.600,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389~0.571.鄱阳湖、滆湖和洪泽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太湖、巢湖和抚仙湖群体.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89~0.524,其中,鄱阳湖与巢湖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鄱阳湖与滆湖群体遗传距离最大,IBD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不遵循地理距离模型.AMOVA显示大多数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84.51%),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5.49%(Fst=0.1549),表明黄颡鱼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两两遗传分化指数也证实了这一点.UPGMA聚类和Structure分析结果均显示6个黄颡鱼群体可分为2组,鄱阳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组,滆湖、太湖和抚仙湖群体为另一组.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三峡大坝、向家坝等水电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分析了长江上游向家坝库区(邵女坪)、三峡库区干流(巴南、丰都、万州、太平溪)及支流(箭滩河、嘉陵江、小江)等8个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历史动态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单倍型多样性为0.770~0.876,核苷酸多样性为0.687%~1.967%;8个群体的错配分析图都呈双峰分布,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正值或统计上不显著的负值,表明长江上游鲢群体在历史上较为稳定;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显示,长江上游鲢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95.87%),仅有4.13%的变异来自群体之间;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箭滩河群体与太平溪、小江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其他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不显著;Mantel检验显示,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远近无相关性;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长江上游鲢群体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建议加强长江上游鲢遗传资源保护,将产生分化的群体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了解猕猴锁骨性差特征及影响因素.太行山猕猴锁骨和颅骨标本51例(雄:18,雌:33).选择锁骨11个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锁骨性别判别函数.单因素方差分析锁骨大多数变量性差显著(P0.01).采用有关锁骨变量性别正确判别率较低(50.0%~76.5%).考虑到锁骨与颅长比值,性别正确判别率有所增加(80.4%~86.3%).整体上雌性判别率高于雄性,两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种性差模式主要与锁骨特殊生长模式、形态结构、行为习性和种属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南沿海锯缘青蟹群体的形态判别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量了福建连江、浙江宁海、福建厦门、广东深圳、海南三亚、广西北海6个样地锯缘青蟹群体的23个形态特征值,用SYSTAT统计软件对这6个样地的锯缘青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并建立了判别公式.聚类分析把宁海群体、连江群体、深圳群体、北海群体、三亚群体划为一组;厦门群体划为一组.判别分析可将6个锯缘青蟹群体完全分开,平均拟合概率为88.89%.其中连江群体、宁海群体、深圳群体、三亚群体、北海群体及厦门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5%、85.7%、90.5%、76.2%、90.5%及100%.6个锯缘青蟹群体的形态特征比率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4项人类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布依族中学生320人(男172例,女148例)的4项人类学特征(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形状、足趾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直型拇指、环指长、长型指甲、足趾长的特征出现率均大于50%;(2)4项指标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3)仅有环食指长与足趾长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内蒙古18个人群的13项遗传指标(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类型、足趾长、蒙古褶、上眼睑皱褶、铲形门齿、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前额发际、头发)出现率值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个人群可分为4个组:东部区少数民族组、西部区组、中部区蒙古族组、兴安盟汉族与阿拉善蒙古族组.主成分分析显示,尽管民族间通婚已日趋普遍,在一些形态特征方面,同一民族仍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蒙古族诸人群窄鼻孔率与有耳垂率相对较高.西部区汉族人过伸拇指率、扁形指甲率、窄鼻孔率、有耳垂率均较低.研究还表明,科尔沁蒙古族人、厄鲁特蒙古族人、达斡尔族人关系密切,锡林郭勒蒙古族人、察哈尔蒙古族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调查了布依族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共320例(男172例,女148例).研究结果表明:1)5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2)5项舌运动类型间相关性较小,仅有4对相关;3)卷舌基因与翻舌、三叶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翻舌基因与叠舌、尖舌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4)与其他群体比较,布依族卷舌率、翻舌率和尖舌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双斑(蟳)日照、胶南、吕泗和舟山渔场4个群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取样点双斑(蟳)群体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渔场群体和胶南渔场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胶南渔场群体与舟山渔场群体间的欧氏距离最大,黄海群体与东海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支持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东海与黄海双斑(蟳)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6.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形态分化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重庆市特有的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chloranthoidesYang)形态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测量的22个营养器官性状中有8个性状的变异达显著水平,6个达极显著水平;所测量的15个生殖器官性状的变异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个体之间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个体水平上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种群的个体大多混聚在一起,同时也有一些大的表征群不出现某些种群的个体,说明部分种群间有一定的分化;种群水平上的聚类结果表明东温泉的2个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与它们之间的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采种地红豆树种子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为红豆树采种地试验和遗传资源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挖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采自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5省13个采种地的红豆树种子进行纵径、横径、单粒质量、厚度、纵横径比、体积指数等6个性状测量,并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红豆树种子性状都具有丰富的变异性(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体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25.39%。利用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发现,纵径、横径、单粒质量、厚度、纵横径比、体积指数等6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这些性状与经纬度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聚类分析显示13个采种地种子可聚为5个类群,且各类群在6个性状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发现,13个采种地种子中综合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四川雅安、福建沙县和安徽歙县富堨的红豆树种子。  相似文献   

18.
In most animals, the sex that invests least in its offspring competes more intensely for access to the opposite sex and shows greater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s than the sex that invests most. However, in some mammals where females are the primary care-givers, females compete more frequently or intensely with each other than male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is that, in these species, the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female reproduction are heavily concentrated and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for breeding opportunities is more intense among females than among males.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between females is likely to be particularly intense in cooperative breeders where a single female monopolizes reproduction in each group. Here, we use data from a twelve-year study of wild meerkats (Suricata suricatta), where females show high levels of reproductive skew, to show that females gain greater benefits from acquiring dominant status than males and traits that increase competitive ability exert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ir breeding success. Females that acquire dominant status also develop a suite of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help them to control other group member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ex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vestment are not the only mechanism capable of generating sex differences in reproductive competition and emphasize the extent to which competition for breeding opportunities between females can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sex differences and the operation of sexu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9.
湖北海棠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生境下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6个居群72个体的30项形态特征结合数量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上,无论是聚类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均显示湖北海棠的形态特征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分化上的无序性,即不同居群的个体常交叉聚在同一个表征群内,但在同一表征群内,同一居群的多数个体常有聚在一起,表明居群之间在形态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只是这种分化还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