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洁 《科技信息》2011,(36):I0035-I0035
一、项目背景 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信息化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大工程之一。大力推进国资信息化建设,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与治理环境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中央关于“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动员下,信息化建设正在我国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等方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一。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面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速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从浙江实际出发,我们必须高起点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加速带动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全面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并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根据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十五”期末,浙江要…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然而,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在各个领域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也有人以为信息化就是电子政务加电子商务,或者再加上什么;还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加计算机。更有一些人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对立起来,或者认为工业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概念,或者以信息化排斥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精辟论述.指明了信息化、工业化与现代化三者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信息化是如何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呢?在这,借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业管理、生产流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说明移动信息化如何嵌入物流业的各个管理及生产环节。来带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学山 《天津科技》2002,29(1):10-12
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含义,指出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资源和人口的综合平衡找到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和提前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最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应该采取的策略和近期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即将确定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将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将信息产业作为我国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和主导产业来规划。 在国际和国内以发展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展开的西部大开发,信息化的意义和地位愈显重要和突出。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和推动工业化,从而实现现代化,是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必须在西部开发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信息产业可以在西部地区作为…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新时期,没有种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信息化,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种业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和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展现了新世纪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开创了人类从物质信息时代迈向数字信息时代的新纪元。全球信息化已经引发了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加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选择,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通过对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长期跟踪分析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十五”计划中,就已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了全面安排。  相似文献   

11.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江泽民主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 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主席为我们确定了信息产 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核心是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 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政府信息化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 重视。近日,在国家科教领…  相似文献   

12.
从十八大看今后信息化工作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下称"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认识问题解决了,实践就有了原动力”。面对信息革命这一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世界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任务,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对于杭州来说,推动城市信息化是实现杭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飞 《太原科技》2006,(11):43-44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三控两管一协调”的信息化监理,将保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信息化浪潮不可阻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已成为我们的国策.企业作为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的主体,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是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现代化"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中指出: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新温州建设,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第三次大的飞跃,温州开始启动利在长远、功在千秋的温州数码城建设计划。 一、温州数码城的定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大体处在工业化初中期,从浙江省来说,虽然地区发展还不太平衡,但总体上己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温州也属此列。然而,不管是全国、全省,还是…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的广西,突出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是加速实现工业化和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区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发”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吴邦国副总理指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钢管公司领导层在企业投产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过详细的考察论证,在1998年底专门成立了CIMS项目指挥部,进行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