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潮》1999,(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怎样为恢复安达鲁西时代的积极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首先是研究在安达鲁西时代,3种不同的宗教与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欧洲、犹太)在漫长的8个世纪中以怎样的方式并存。杜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9,(7)
历史上曾经有一些时代,在人类精神上铭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些历史时代好比交叉路口,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相遇,它们在相互对抗中共存,结局无非是要么互补,要么互灭。安达鲁西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里亚半岛,以后持续了8个世纪,于1492年阿拉伯人被驱逐出去而告结束。在这8个世纪中,3个一神论宗教(伊斯兰、基督教和犹太教)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伊比里亚半岛共存和相互交流,当然,其间流血冲突也在所难免。现在有人坚决主张,世界应当正视自己丰富多采的文化现实;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并且建设一个以宽容、多元化与和平为基础的新文化,就必  相似文献   

3.
读者圆桌     
山西读者原野:看了专题《安达卢斯的苍穹下》,得出这样的结论: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是不同种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天堂。这其实是今天最广为流传的神话,连大学教授都这么告诉学生,期刊杂志跟着重复,参观阿布拉罕宫的游客当然也欣然接受。人们传说在穆斯林人统治下,允许基督徒、犹太人自由选择他们的信仰,但是事实是历史上从没有这样的时代。穆斯林西班牙所取得的伟大文化成就同样不  相似文献   

4.
<正>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世界的重要一环,阿拉伯世界是影响巴勒斯坦问题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本书首先系统地梳理了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的历史关系,认为公元前6世纪的奈伯特王国时代是阿拉伯游牧部落定居巴勒斯坦的开端。阿拉伯帝国时期,巴勒斯坦具有了永恒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属性。耶路撒冷曾是穆斯林的礼拜方向,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宵之地。688年,哈里发阿布杜拉·马立克决定在耶路撒冷修建圆顶  相似文献   

5.
70年代末,伊斯兰革命在伊朗取得胜利,霍梅尼极力鼓动输出伊斯兰革命,美国和西方大国感到了一种新的威胁。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印证了这种担心。1979年11月底美国的密友沙特阿拉伯发生麦加事件——批伊斯兰极端分子占据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大清真寺,并与沙特军警  相似文献   

6.
1.极端宗教恐怖组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跃分子所发起,他们视西方社会为洪水猛兽,并对西方文化渗透到穆斯林国家感到极端仇恨。他们屡屡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袭击目标,在全球各地或在某一区域发起恐怖行动。如沙特阿拉伯富翁本·拉登所领导的恐怖组织,就被指控曾在世界各地策划了多起针对美国人的恐怖爆炸活动。日本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也属于这种类型,只是它更是一个邪教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在东京地铁制造了震惊日本的东京地铁毒气泄漏案。  相似文献   

7.
面纱是穆斯林妇女代表性的装束,它的产生与《古兰经》的要求以及阿拉伯地区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伊斯兰妇女曾一度努力抛弃面纱,但在70年代掀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后伊斯兰妇女又重新戴起了面纱,戴面纱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标志,是伊斯兰妇女反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手段,是出于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还可以保护妇女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沙特阿拉伯     
自然和历史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王国。沙特阿拉伯王国包括汉志、内志、哈萨等六个省。全国总面积二百四十万零九百三十平方公里,约一半以上的地区是沙漠和半沙漠。最大的沙漠有鲁卜·哈利和内夫德。沿红海海岸是赫贾兹山脉,最高山峰达三千多米。国内没有河流,只有一些干谷,气候干燥炎热。全国人口约七百万,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属于瓦哈比派;此外还有少数犹太人、波斯人、印度人和非洲人。居民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沙漠的绿洲中,绝大部分过着游牧生活,称为贝都因人。阿拉伯半岛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就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前来这里朝圣。1963年,朝圣者约有二十万人。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把朝圣一事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事件。伊斯兰  相似文献   

9.
史纪合 《世界知识》2014,(22):35-37
<正>随着"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在伊拉克等地肆虐,包括基督教徒在内的当地宗教少数派为了躲避攻击而纷纷逃离家园。据报道,今年8月有8000名伊拉克人向法国提出庇护申请,其中多数为基督徒。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伊拉克基督徒应该留在伊拉克,因为那是他们的国家。独特的文化身份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阿拉伯人等同于穆斯林,而忽视了数百万基督徒在阿拉伯国家的存在。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与身边的穆斯林同胞  相似文献   

10.
尼尔森 《科技潮》2000,(7):91-92
欧洲的穆斯林社区,现在与20或30年前相比,情况已经是大不相同了。一方面,他们要求自己作为欧洲公民的地位得到承认;另一方面,他们在努力重新发现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者看上去似乎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第一批穆斯林移居欧洲时还是青年,他们空手离开家门,多数人把自己的文化、宗教传统留在家乡。接着是第二批,主要是70年代前来欧洲与亲人团聚的穆斯林。随着第二批穆斯林的到来,清真寺、经堂等宗教设施开始在欧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中东的反美浪潮,奥巴马只想再"维稳"六个星期。曾几何时,中东战略曾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的得意之笔:从伊拉克撤军;支持"阿拉伯之春"却又不走上一线,取得在穆斯林世界"价值观外交"的重大突破;揪住伊朗核问题不放,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保留了充足的理由。然而一场"电影风波"似乎改变了一切。几乎一夜之间,奥巴马和美国在中东不再是那个无往不利的"站在后台的领导者",而再次变成了空有一身绝世武功却无从施展、左右为难的壮汉。这部引发轩然大波的电影名叫《穆斯林的无知》,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上考察波斯社会王权与教权、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对了解伊朗现今神权政体的政策何以会调整和变化有所裨益。王朝更迭什叶派占上风伊朗是个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称波斯,1935年正式改为今名。7世纪中叶,波斯被阿拉伯穆斯林军占领,伊斯兰教开始在当地传播。波斯的伊  相似文献   

13.
西藏拉萨大清真寺亚古教长受过高等教育,他精通汉语、藏语、阿拉伯语和巴勒斯坦的乌尔都语,是西藏穆斯林中德高望重的人。1997年当选为教长,2009年担任拉萨市政协副主席。文章主要对亚古教长的个人经历、藏回历史及教义教规方面进行采访,并描述了穆斯林在西藏地区和谐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王猛 《世界知识》2013,(23):40-42
近两三年来的中东地区,叙利亚陷入内乱,埃及自顾不暇,阿拉伯世界似乎“群龙无首”。不过有两个海湾国家倒是愈发引人注目——锋芒毕露的卡塔尔和不显山不露水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储藏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位署世界前列,老埃米尔哈马德雄心勃勃,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屡有惊人之举,是近十多年来最出凤头的海湾产油国。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储藏国和全球穆斯林的“精神祖国”,是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大国和海合会的核心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更喜欢幕后的、  相似文献   

15.
丁隆 《世界知识》2014,(21):39-39
<正>瓦哈比派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如何与现代性相适应,还需要解决如何与其他伊斯兰教派和文化共存的问题。这不仅与瓦哈比派和沙特自身发展有关,还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发展和国际安全。9.11事件以来,"瓦哈比主义"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既被人称为沙特阿拉伯的"国教",又似乎与塔利班、"基地"组织,以及当下攻城略地的"伊斯兰国"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码"瓦哈比",了解其缘起、信条和影响,对于理解伊斯兰激进主义和中东政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而言,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个棘手而重要的问题。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激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是追赶西方的脚步,所以输入西方文化和文学经验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被强化的是一种以西方为现代性标准的进化论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7.
关键语句:阿拉伯人不是全都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民族独有的文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是伊斯兰教。19世纪初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石油衍生着福与祸。阿拉伯民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不是民族至上,而是国家至上。中东争端的漫长冲突展示了阿拉伯的一些弱点。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年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交给艾森豪威尔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担心英法侵埃战争失败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会形成“对西方的主要威胁”。因此他建议,美国的“主要任务”是要“克服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加强”,否则,美国就无法在中东“填补真空”。“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根据这个“蓝图”设计出来的。人们看到,美国的侵略矛头不是针对某一个阿拉伯国家,而是指向全体阿拉伯民族,目的是要打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缺口,从阿拉伯人内部来击溃阿拉伯民族主义。但是,美国的这种企图是肯定地不会成功的。杜勒斯的悲哀正在于:他既不懂得历史,也不懂得时代。去年叙利亚局势的发展再一次表明,阿拉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历史的篇章,即将要把20世纪翻过去了。21世纪光辉的一页,将展示在人类面前。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新世纪里,西方文化还会继续占据优势左右人类文明呢?这个新世纪里,东方文化的堤岸会被西方化的潮水冲决呢?或者,在这个新世  相似文献   

20.
当代阿拉伯存在主义思潮是19世纪以来阿拉伯思想家在全球化境遇下对西方文明借鉴和学习的产物,也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和碰撞下积极探索的产物。阿布杜·拉赫曼·贝达维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并建立了区别于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而存在主义思潮也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与伊斯兰传统的摩擦。无论繁荣与否,当代阿拉伯存在主义思潮都具有时代赋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