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相对于1980年代诗歌的“宏大叙事”,1990年代的诗歌则是“边缘叙事”。“边缘叙事”与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诗人及诗歌的不断边缘化有关。它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诗歌的“向内转”及对“当下性”的强调。“边缘叙事”的策略效应呈现为三个放逐:对抒情性的放逐,对主流叙事话语的放逐,对精美语言的放逐。  相似文献   

2.
屈原和但丁都是品德高尚、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们追求的美好理想遭到了上自封建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误解与反对,最后都死于漫长的放逐,一生都处于极端的苦闷与孤独之中。  相似文献   

3.
《离骚》一诗,可以说是屈原的一部“自传”。屈原的一生,坎坷不平,奋斗不息,其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就充满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离骚》真实地、具体地记录了诗人的一生。《离骚》一诗的艺术构思,完全是按照诗人一生的生活历程组织成篇的。第一大段,先由自己神圣的祖先、嘉美的名字写起,然后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热情,以及由此而遭谗被逐,最后写到意欲归隐而又终不肯。第二大段,,“女媭劝戒”,意在说明屈原被放逐后的处境——既不容于君,又不知于世。“向大舜陈词”则表现了诗人被放逐后内心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上下求索”写出了诗人被逐后,“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的热切希望,但又终成泡影。第三大段,写准备去国远游,而又恋恋不舍,最后只好以死来谏  相似文献   

4.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歌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其中借助男女情爱表达故国之恋、怀乡之思,更是各种爱国诗歌的惯用手法.最早可见之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当年屈原遭到楚怀王嫌弃放逐之后,他依然不甘寂寞,一心维系着国家安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在论述波德莱尔时,把现代都会诗人譬喻成"游手好闲者"和"拾垃圾者",他们生活在大城市里而被大城市所拒绝,在拥挤的人流中或孤寂的夜晚里不停地游荡、捡拾。他们以游离者的身份展开了"同城市和他人的全部关系"。[1]戴望舒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对流浪汉的被放逐的心境有着深深的体味。他对现代义明中的人生价值持否定的态度,灵魂中永恒地渴求着乡土的宁静安适,体现了中国现代诗人从封建的乡村步入现代都币过程中的二重心态:现实中的依赖与精神上的唾弃。而现代文人的无职业性或职业的不稳定性、更加剧了诗人的流浪感。戴望舒作为早…  相似文献   

6.
香花与臭花     
走进任何一座花园,都会闻到扑鼻的芳香。那沁人心脾的香气是如此诱人,以至谁都想在它面前多站几秒钟、深吸几口气。中世纪但丁在其著名的《神曲》中写道:“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可以想像,这位后来因故被终身放逐的意大利诗人,一定是常与花做伴而度过寂寞的晚年的。  相似文献   

7.
<正> 那是一场劫数,那是一场恶梦,“那是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①。社会抛弃了我们的诗人,他们,象突然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零。被世界所放逐,象那文化根被突然切断的诗人,现实的一切只是在竭力使他们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面对搅痛的忧伤,无望的绝境,有着无限的疑惧与游离彷徨,他们不得不战战兢兢地踏上其漫漫长路的流浪历程。疲于奔命为了自我肯定,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停泊在社会颠簸的港湾。这种精神的探索与追求,在中晚唐诗人中留有清晰的投影,跟随我们的诗人进行一次心灵的流浪,我希望找到他们在社会政治背景与个人情态上的细致感应及其轨迹行程,大略地勾勒出晚唐诗人流浪、挣扎命运的几种主要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8.
关于柏拉图美学已属老生常谈,但旧学可以新说.事实上,以"放逐诗人"闻名于世的这位哲人最初的人生志愿,是成为一位荷马那样的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柏拉图美学的价值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政治哲学转型意味着一种以"正义论"为核心的伦理美学的奠基.所谓"正义之城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作为"美本身"的"终极善"的逻辑确定性何以认定的困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相关讨论,对于当下普遍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的中国式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中国的以赛玛利》是伊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虚构中隐藏着真实,个案中折射着全部。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自我放逐"和"社会放逐"的评述,探讨其中所蕴涵的放逐主题,并揭示造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极为真诚地表达了作者对华裔人所遭受的精神折磨的同情和理解,进而体现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所有华裔人被流放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叶维廉总是作为一个比较文学大师而为人们所熟识,但他却仍以诗人的第一身份而自豪。其四十余年的诗歌作品,则明显的呈现出前后迥异的两番风景。其前期诗作体现出一种错位之痛,一种郁结之下的自我放逐;而后期则转而敞开心门,以俯仰之姿乘物游心。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分析叶维廉诗歌创作意识的转向,以期探求叶氏诗作中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以巨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悲悯情怀将一群特殊的人物放置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主流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网络之中,巧妙设置了象征性的父子矛盾交锋的框架,在放逐与回归之间探讨了孽子们的悲剧命运和特殊的心理结构,展示了在放逐与回归路上父子多方面的绝望与痛苦,揭示了孽子们努力背后无奈的徒劳与悲凉。  相似文献   

12.
许多时候,旅行是孤独的放逐,当你的旅伴是一群骆驼时,这一路走得缓慢而平静。  相似文献   

13.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4.
池莉是几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产态度。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及九十年代文学精神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时间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长诗是诗人面对世人的宏大叙事,是诗人关注社会历史的审美创造,那么,十四行诗是诗人的独自私语,是诗人生命意识的真实显现。在154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表达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体验与思考,既刻划了时间对爱和美的无情消蚀,也表现了诗人企图超越时间暴政的种种选择,并在对时间的哲思中铸就了他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6.
对真实性的怀疑是先锋作家共同经历的一段精神轨迹.其中包含了旨在打破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知识体系对于真实性所作的种种承诺.然其虚无精神却使其反叛只能在颠覆和解构的游戏中永无止境的漂泊,先锋精神就此被放逐.  相似文献   

17.
阿布 《世界博览》2009,(7):65-68
随着北京798、天津六厂等艺术区的名声大噪,随着《奋斗》的热播,崇尚自由和艺术的中国人愈加渴望像艺术家那样拥有一间LOFT,一个放逐自己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是鲁迅致力于文体创新的历史小说。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英雄被置于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尴尬地位,历史被放逐。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故事新编》成为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精神资源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诗人李白的诞生传说和诗人由此传说而发展生成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产生的渊源,最后探讨了诗人的这种意识在他不朽诗篇及传奇人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