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孟繁松 《科学通报》1993,38(18):1686-1686
众所周知,早、中三叠世时,华南广大地区基本处于一片汪洋大海,植物化石比较稀少.就世界范围来说,安尼期植物化石也较为少见.然而,近几年来,笔者等在研究长江三峡一带中三叠世巴东组非海相生物群及沉积相的过程中。发现丰富的以肋木(Pleuromeia)、脊囊(Annalepis)为代表的植物群.由于该植物群常与中三叠世海相双壳类 Eumorphotis(Aso-  相似文献   

2.
中朝陆台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广 《科学通报》1963,8(3):61-61
晚三迭世影响印度支那半島普遍形成褶皺的“主运动”, 黃汲清称之为印支运动。他曾几度(1945,1960,1962)論述到中国及南、北邻区的印支运动,他认为中国的印支旋迴主要发育在“南华淮地台”区,但在揚子陆台及中朝陆台并无印支褶皺运动。  相似文献   

3.
在植物细胞内发现惊奇的信息AlanM·Jones著赵跃,王锐译象动物一样,环境因素也能够引起植物的反应.在不久前的几个月中,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一些惊奇的特殊信息的表达和转导.4个研究组研究发现新的植物感觉信息机理。我们已经弄清了植物感应兰光和植物激素...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09,(1):4-4
最近,建筑工人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市东南部为一个房地产项目清理地皮时,意外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群,一共包括年代在公元1世纪~16世纪的近1000座墓葬。在这些墓葬中,有一座埋葬着一个年轻女性的遗骸,一些专家推测她可能是在一次活人祭祀仪式中被活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  相似文献   

6.
()欧阳舒  ()朱怀诚  ()王蕙 《科学通报》1998,43(11):1202-1206
龙首山二叠纪孢粉植物群 ,在早二叠世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是以欧美 华夏共有成分为主 ,以蕨类 种子蕨孢子占优势为特征 .但在下石盒子组裸子植物得到较大发展 ,至晚二叠世早期 (红泉组或上石盒子组 )可能已占主导地位 ,到晚二叠世晚期 (大泉组或石千峰组 )仍颇丰富 ,显示出浓厚的亚安加拉区色彩 .研究表明 ,此区二叠纪经历了华夏植物群由盛到衰、安加拉特别是亚安加拉植物由少到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苏铁属植物化石在中国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裕生 《科学通报》1991,36(22):1758-1758
苏铁属(Cycas)植物化石极为罕见,最早的报道是横山又次郎于1911年记载的采自日本早第三纪三池煤田的一块羽叶化石Cycas fujiama Yokoyama,以后一直未有发现。 本文报道的苏铁化石采自辽宁抚顺煤田始新统中、上部古城子组,标本共两块(正、负  相似文献   

8.
川黔地区的小哺乳动物群在陕西蓝田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令  薛祥煦 《科学通报》1996,41(22):2071-2073
1993年,本文第一作者在陕西蓝田锡水洞(34°25′N,109°25°E)曾发现大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文化遗物的洞穴堆积物中,用筛洗法淘洗了4~5 t堆积物,并从中挑出一批数量和属种数均很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这批材料大大丰富了蓝田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使我们对锡水洞动物群的时代、锡水洞遗址与公王岭、陈家窝蓝田猿人的关系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史密斯桑尼亚学院昨天宣布说:两位海洋植物学家在一次海底调查中发现了一大片植物,这些植物生长之处比过去所知有植物生长的海底更深,也更少阳光。两位植物学家预计他们在巴哈马群岛外西大西洋底的发现将与人们对海洋生物的基本概念如:食物链、海洋生产力和礁石成因产生分歧。他们说:这一发现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指出了  相似文献   

10.
徐钦琦 《科学通报》1992,37(12):1121-1121
1989年,大连海茂的采石工人在海滨北山的南坡上发现了一个喀斯特溶洞,其中产有脊椎动物化石。化石点位于北纬39°9′30″,东经121°38′42″,海拔65m。北山的顶峰的海拔则为89.4m。 洞穴沉积物的主体部分是晚更新世晚期的,产有5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限于篇幅,这里不作介绍。而残留在洞壁附近的沉积物乃是早更新世的,产有28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它们  相似文献   

11.
根据灵长类行为学科的研究规律,至少要经过一个年周期的观察,才能较为详尽地了解和掌握它们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如食物、生育、种群、分布、增长速度等,从而为保护滇金丝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艘经过改装的“迷你型’潜水艇在南极 洲海冰的边缘地带执行考察任务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数量巨大的有“南极海域天然食品储藏库”之称的磷虾群。磷虾大都喜成群结队浮游于海面,但此次发现 的虾群聚集于深海,且数量巨大。两者矛盾的原因到底是气候变迁导致磷虾习性上的改变还是以前认识上的误差,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中昆仑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青松 《科学通报》1990,35(1):51-51
1988年8月,本文第一和第四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队,在中昆仑山北坡的晚新生代古石灰华沉积中发现了大量植物叶化石,这是继1964年在希夏邦马峰北坡发现上新世高山栎植物化石以后,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又一重要发现,这对揭示昆仑山的隆起时代、幅度、古地理环境变化以及植物区系演化均有重要意义,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植物肽类激素,同植物经典激素一样,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991年,番茄系统素作为第一个植物肽类激素被发现,之后很多植物肽类激素及其受体又被陆续鉴定出来.植物磺化肽激素(phytosulfokine,PSK)是1996年被发现和研究的一种含两个酪氨酸磺化修饰的五肽激素如图1(a),后续的研究表明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和先天免疫等  相似文献   

15.
泥河湾地区上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德 《科学通报》1982,27(4):227-227
一、 前言1980年夏,我们协作组料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蔚县西窑子头一带进行地震地质及古地理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层位含脊椎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并进行了初步的发掘,得到了不少的化石.这一地区,在过去被称之为“三趾马红土”层中:解放前没有发现化石;解放后  相似文献   

16.
17.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正尧 《科学通报》1997,42(16):1764-1766
自1986年以来,我们陆续收集到大量辽西义县组的植物化石。其中以银杏类(包括Baiera,Sphenobaiera,Phoenicopsis,Czekanowskia,Solenites,Leptostrobus等属)和松柏类(Pityolepis,Schizolepis,Podozamites)为主,木贼类(Equisetites)、真蕨类(Coniopteris,?Ruffordia)和苏铁类(Tyrmia)都不多。最令人关注的是出现少数被子植物和似被子植物化石。这些化石曾给国内外许多古植物学家看过或进行过讨论,本文先将几种单子叶植物化  相似文献   

18.
中昆仓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古生态学的纵深发展,陆生植物的古生态学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本文试图以生物全息律和现实主义原理为基础,对古被子植物化石的全息生活型进行讨论.对全息生活型的建立、群落垂向结构的立体复原提出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并应用这一方法对笔者正在研究的著名山旺植物群进行了全息生活型复原,与该群落的其它生态学资料相对照,进而对山旺的古气候、古纬度提出了进一步认识.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导师陈芬副教授的指导,得到张颖清副教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20.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克勤 《科学通报》1998,43(20):2139-2146
对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论证。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植物群是在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的拟鳞木植物群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在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位于华北板块,根据不同时期华夏植物群的演替特征,这一植物群可分为7个演化阶段。华夏植物群总的演化是从晚石炭世早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华夏型的特征分子逐渐增加,晚二叠世晚期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