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项目以水产养殖水体综合治理为核心,紧扣现代池塘普遍存在的水域生态环境关键问题,从水体、底泥以及投入品等关键环节入手,在充分研究养殖水质调控机理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4项科技创新点,5项原创核心技术,有效实现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推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山区脱贫攻坚,破解池塘水环境调控和尾水治理难题,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池塘渔...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池塘养殖是水产养殖业主体,然而,干百年来我国池塘养殖却一直采用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养殖工艺简单、水资源和物质能量不能被有效利用,而且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25-25
在山东农业大学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奶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及国家863计划“奶牛精细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资助下,针对现代奶业技术密集的产业特点和饲养管理技术粗放是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关键技术问题的现实,立足于为奶牛养殖的标准化、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刘鹰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3):19-20
海水设施养殖是世界各国开发海洋的重要发展战略方向,也是我国新时期向海洋领域拓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低耗的海水设施养殖技术研究,大幅度提升我国海水养殖产业技术水平,对提高养殖产量、改善养殖品质,增强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海珍品,生长于温带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海域,是可食用海参中的佼佼者,也是消费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我国是全球刺参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刺参主要养殖国家,近年来,刺参产业发展迅猛,至2011年刺参年产量达13.8万吨,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规范刺参生产和监督市场,导致加工过程中掺杂使假、牟取暴利的行为屡禁不止,每年经济损失达数亿元。为规范刺参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项目组自2005年即开展刺参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2,(3):23-24
课题针对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集约、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水质信息动态采集技术、养殖水质智能控制技术、健康养殖科学管理决策技术、水产疾病预防预警与远程诊治技术、水产品数字化物流技术,设计开发水质与环境参数无线采集及调控装置、水产养殖精细喂养管理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50-52,54
该项目研究是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难以对水质进行有效调控和养殖鱼虾抗病力低下这一痼疾,研制和开发微生态制剂和高效表达外源基因微生物工程菌的应用,为无公害渔业系统和适于健康养殖结构模式,以及实现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12-13
海洋生物新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开发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海洋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养殖企业的技术人员紧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在海洋生物养殖新对象的人工繁育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部分或完全实现了全人工育苗,但是在扩繁关键技术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譬如亲本繁殖力不强,生殖配子质量差,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不高,培苗工艺水平低等。优质健康种苗缺乏,跟不上养殖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课题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省林研科技工程公司协作完成。本研究是以生态保育和流域治理为主,兼顾区域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项目。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探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的途径,从而达到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0-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半滑舌鳎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海水养殖种苗培育技术标准的平台技术"、"重要海水养殖鱼类性别控制及全雌苗种制种技术研究"、"海水鱼虾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滑舌鳎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等的支持下完成.  相似文献   

11.
滩涂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中产量大、产值高的重要养殖品种,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产地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贝类产品的质量。该课题选择中国沿海典型的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主产区,通过开展环境特征污染物甄别、污染物浓度限量确定和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研究,建立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价方法;以重金属铜、铅、镉参数为切入点,提出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水环境质量、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和我国海水滩涂贝类产品安全限量中镉的限量建议值;从产地环境管理角度,提出了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产地环境类型划分技术规范草案。该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前质量安全控制及应急计划标准研究”课题二。  相似文献   

12.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是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鲷科鱼类,其体型体色优美,最早是作为观赏鱼引进到国内,俗称“花老虎”;而后,因其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被作为食用鱼进行推广养殖。但由于淡水石斑鱼繁殖能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繁殖过剩、密度过大、生长速度较慢、个体过小且大小不均等不利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水产研究中心团队,针对淡水石斑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亲鱼强化培育、水泥池育苗技术、鱼苗雄性化诱导技术、网箱健康养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7-28
该课题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针对湖荡具有低污染水处理功能的特征,可兼容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河湖相联典型的复杂湖荡滆湖为重点区域,研究出、入湖河口区水体污染强化净化技术、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与湿地重建技术、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湖荡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以典型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引水调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50-50
该成果通过在繁育、遗传与育种、杂交、性别控制、营养与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龟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解决了淡水龟养殖产业化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了龟类养殖产业化发展。成果总结出较佳的繁殖、孵化管理技术,有效提高了健康幼苗的获得率,可鉴定不同的种群并选择育种,可进行性别控制生产及属间杂交。年产龟苗306万只,达规模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环境和能源等发生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地热能储存于地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也可作为峰值负荷能使用。从开发利用成本来看,地热能源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做好地热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地热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加强地热能综合利用,创新应用推广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箱养殖在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同时也对海域环境产生极大影响,长期进行网箱养殖的海区,底部污染物堆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生态系统功能将严重退化。网箱养殖的生物修复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本文综述了网箱养殖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大型藻类对营养盐的吸收特性以及基于大型藻类的网箱养殖污损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并对网箱养殖生物修复技术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晃  徐皓  陈军  倪琦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5):61-6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使鱼类能长年在适合自身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环境条件下生长,是目前渔业生产中工业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该《规划》自颁布以来,国家已投入了巨额资金,并动员广大干部与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家喻户晓。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因此,我赞成对这一重要而常用的科技名词进行研讨、审定。对“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界定,要求我们首先明确“生态环境”及“建设”两个名词的内涵。我认为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般指水资源(即水环境)、土地资源(即土地环境)、生物资源(即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即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规划》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即生态系统退化(degradation),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废弃物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退化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两类问题同时存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conservation)。保育一词在国内外的百科全书与词典(如《Resource Conservation Glossary》、《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持编写的《林学名词》、《水利名词》及《土壤学名词》)中,是指保护(protection)、改善(improve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改善与合理利用。在这里,保护是指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改善是指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合理利用是要求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中。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有助于避免从某个地区或部门的特点出发,片面强调某一项生态工程建设(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任务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也不至于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改善与合理利用分割开来。  相似文献   

19.
该项目针对安徽水产转型发展期,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缺乏,无标准可循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名优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技术研究,以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养殖实践,起草、制定、发布标准,使名优水产品养殖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20.
王学东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F0002-F0002
本项目通过集成转化饲用合生元的生产技术及在肉鸭养殖中应用成果,为我国肉鸭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核心技术:高纯度、高活性、低杂菌、耐高温芽孢杆菌的生产及其配套检测技术,酵母细胞壁的改性技术,强化合生元的肉鸭颗粒饲料的工艺与配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