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创世纪》篇中讲道:“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又“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还“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耶和华上帝怕亚当寂寞,便乘亚当沉睡之际,取下了他的一根肋骨,与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作为亚当的伴侣,亚当为这伴侣取名叫“夏娃”。为了不使他们变得强大而战胜自己,耶和华特意告诫亚当、夏娃不可偷食花园中那株“智慧树”上  相似文献   

2.
下期要目     
《亚当前妻———人类第一夫人莉莉(Lilith)》对于《圣经》故事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在犹太经书中,上帝先创造了莉莉(有译为夜妖)与亚当结合,后两人不合,莉莉出走,成为邪恶女妖,然后亚当才娶夏娃为妻。莉莉后来的经历与邪恶相随,成了妖女的化身,为世人所唾弃。本文全面介绍有关莉莉的典故、历史上和宗教界对于莉莉的描述和艺术家根据这位女妖所创作的作品。《法国画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亚》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表现主义流派,能将诸多完全不同的流派集于一身,并做到极致,在绘画艺术史上恐怕无人能与他比肩。他…  相似文献   

3.
深受宗教影响的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了一个迷失的夏娃简·爱,她在经历了盖茨黑德、罗沃德学校、桑菲尔德之后,对宗教的信仰终于带领她回到了她和亚当的乐园芬丁庄园,完成了她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奇闻怪事》2013,(9):31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宣称亚当和夏娃同时生活在非洲,但他们可能从未遇见过。之前认为现代男性和女性人类的最近共同祖先——"Y染色体亚当"和"线粒体夏娃",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期。然而科学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69名男子进行的最新研究发现,"Y染色体亚当"于12万~15.6万年前生活在地球上,比之前预想的要早得多。同时,科学家推测线粒体夏娃出现于9.9万~14.8万年前。这使得亚当生活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神秘的DNA     
王祖远 《创新科技》2011,(10):60-60
《圣经》称:上帝用泥土造人,取名亚当,并以亚当的肋骨造出其妻夏娃,同置于伊甸园中,由于他们的繁衍生息便出现了人类。  相似文献   

6.
和亚当不同,生就是一根肋骨的夏娃,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就注定被一缕曼妙的旋律所包围着,她没有料到的是,这股旋律不仅导致她千万年的颠沛流离,同时也送她飞上了云霄。夏娃最终禁不起撒旦化身——那条邪恶的蛇的引诱,智慧树上的果实,从而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知道后大怒,驱逐人类始祖离开了伊甸园。上帝说:你们从此失去了我的庇佑,你,要遭受劳作之苦,你,要遭受生育之痛,这就是失乐园。于是人类开始了带有原罪的流浪之旅。  相似文献   

7.
林嘉 《广东科技》2000,(11):40-42
从亚当、夏娃身上的树叶到T型舞台上多姿多彩的时装,服装的演变之路表明,服装与时代是并进的,不同时代的文明程度会在各个时代的服装中得到展现。  相似文献   

8.
选择未来     
桥栏上倚着一位体态轻盈的的年轻女人,她极目远眺,似在欣赏春水东去的美景。她的怀里抱着一只宠物小狗。春风不停地吹拂着这个女人的鬓发。这时,从远处走来3个年轻男子。中间一个穿着深蓝色的西服,身旁两个一个穿黑西装,一个穿白西装。3人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把这个女人的视线吸引过来。她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人口中,她始终是个中国女人一半美国人赞扬邓文迪,一半人痛限。但大多数美国人称呼她时,还是一口一个"thisChinese woman(这个中国女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天经地义,其实往往不可推敲。比如,想当然地说男人更 Aggressive,女人比男人更柔弱,更善合作,这就很扯淡,其实女人都是硬角色。西方谚语中的伊甸园故事,说亚当不过是土做的骨肉,可人家夏娃就升级为钙,是肋骨做的!谁比谁硬呢?中原上古的传说,女娲伏羲为国人始祖,伏羲也不过是教人打打鱼种种地什么的,可女娲是个狠角色,搞冶炼的,绝对的硬碰硬啊!说到邓经理,大家都认为是个传奇。邓经理身材娇小玲珑,恰巧有个生产小食品的客户,品牌广告语就是:俺小,  相似文献   

11.
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的利米尼机场,等出租车的时候,旅行团里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一个从莫斯科来的女人,为什么她总说俄罗斯那么好,这个几天来皮肤晒成棕色,穿得更少,手提箱因为塞满意大利手包和名牌服饰而鼓鼓囊囊拉不上拉链的俄罗斯妇女,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俄罗斯就和利米尼海滩一样美丽。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旅美的华裔海外女作家,在2000年发表的《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作者通过一位美国本土同性恋男子与留美华裔女性之间发生的事情,思考了男性与女性身份的分裂与重新定位,并且在这背后涉及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精神家园”的呼唤与追寻──长篇小说《尘世的夏娃》读后周平远记忆中的张琢真君,还是十几年前她在上饶师专中文系念书时的情景。后来听说她去做了记者。后来,读了她的一些散文。再后来,又读了她寄来的这部小说,并知道她如今在北京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尘世的夏娃》...  相似文献   

14.
以苔丝形象的三重原型根源为切入点,可以看出苔丝的悲剧与古希腊命运悲剧有着相似性。德伯家的先祖的影子一直萦绕苔丝的四周引领她走向毁灭,《圣经》中夏娃、亚当和毒蛇的隐喻则让我们看到了苔丝经历的神话原型,而民谣中不断重复的失贞与杀手的故事则成为苔丝经历的一种社会上的映照。它们使苔丝的悲剧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关注人存在的无限偶然,丰富了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明史的产生与重大转折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里,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开始靠劳动养活自己的神话象征着文明的开创,其主要征服对象是自然;20世纪初出现的《荒原》标志着征服自然的胜利、精神世界探险的全面开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她是公认的美女诗人,有着让人艳羡的文学天赋。她与足以与她相配的桂冠诗人一见钟情。七年后,她选择以绝美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六年后,夺走她丈夫的女人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7.
“找到啦!”喊出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不仅面对一个已经颇有名气的网站,而且是面对一个为中国因特网发展而献身的人。“找到啦!”意味着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对成功的喜悦,也有这个人对自己的自信。她却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中国 IT 业界正处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动荡时期,群雄争霸也好,百家争鸣也好,处处孕育着商机和危机。然而,她却闯进了这个似乎本该为男人割据的一统天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北京某报评选的1999年“网络十杰”中,她榜上有名,是惟一能够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女人。于是,她的名字——于红岩,便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红色的岩石,美丽而坚强。  相似文献   

18.
林泉 《科教兴省》2008,(3):44-45
28年前,有一个中国女人,勇敢地闯入罗布荒漠,还亲自带队主持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与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拼博了22天。她和她的同伴找到了失踪千年的楼兰古城,发现了轰动世界的“楼兰美女”,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大团队考察的巨大成功。这个女人,就是新疆著名考古专家穆舜英。  相似文献   

19.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文学语言提出的一项审美标准。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他十分注意突出这一美学观。在他的长篇小说《围城》中就具有这一语言审美特色。一、注意幽默风趣的滑稽美。如:(1)科学家跟科学不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2)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级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3)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  相似文献   

20.
张田勘 《科技潮》2000,(8):49-50
IT 技术和网络使我们越来越感觉这个世界真小,就像是一个地球村;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研究的成果却越来越多地证明,无论是什么种族,在很早很早以前,原本就是兄弟或一家人。科学越发达,就越能揭示地球上的所有人本来就情同手足。可事实上生物学上的兄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却不可能情同手足,而且还恰恰相反,往往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兄弟差异早期基因研究结果提出过一个假说,在约20万年前人类有过一个共同的祖先——线粒体夏娃,她居住在非洲,后来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她的子孙分别进化为黄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