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以猪舌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生物传热的研究与计算.采用药物进行“动物造模”改变舌体的血液灌注率,测得不同血液灌注率下相对应的舌面温度,首次得到舌血液灌注率与舌面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对猪舌动、静脉的血气分析,计算得到了舌体的代谢热.根据舌体的传热特点,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对Pennes模型进行简化,建立了舌一维传热方程,并获得其在不同血液灌注率下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通过一维传热模型求解所得到的舌面温度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此研究提供了较准确的生物物性参数,并为生物传热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EPG对藏语夏河话3个舌尖后音后接元音/a、、u/进行录音,通过相关软件,提取它们的AC、PC、VC、Ant、Pst、CA、CP、CC、TC、Cog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舌尖后音发音时舌体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形"特点,对应齿龈后/硬腭前的位置,舌体有抬高的动作.擦音的发音动作与塞擦音成阻时段的动作不同,擦音舌面高度低于塞擦音成阻时段的舌面高度;送气特征对塞擦音的目标腭位没有显著影响;元音不影响舌尖前音的主发音器官的动作,但是舌面高度却受到元音舌位高度的影响,后接低元音的时候舌面下降.使用EPG记录发音时舌腭接触状态能够更客观更精确地记录和描写语音,丰富和修正传统语音学的若干解释和理论.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91年提出: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大鼠脾虚证模型的舌象病理变化属一种趋于“舌体后”的变化模式。此后,对多批虚证(脾虚证、肾虚证,及同一证候下不同造模方法)、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证病结合模型的舌象继续进行研究,以上述脾虚证舌象病理模式为参照,总结其规律。认为:(1)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所致脾虚证模型的舌象病理模式有可重复性,与非虚证的动物舌象有明显的对比性;(2)这一病理模式有较强的代表性,可能是虚证舌象病理变化的基本模式;(3)这一病理模式有较强代表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反映了舌象退变的自然规律;(4)这一病理模式有较强代表性,还因为它反映了舌营养不良,代谢功能降低方面的主要特征;(5)虚证舌象的病理变化以软角质为主导;(6)在一定的造模时间和造模方法范围内,舌象的病理变化程度可能有一定的“限度”;(7)从指标上说,脾虚证模型的舌象病理变化的指标与一般临床常用的脱落细胞学研究比较有其优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数字化舌诊研究系统多是建立标准的采集环境进行舌象采集,在密闭、光照稳定的环境下得到高质量的舌象图像.而在开放环境下,光照情况以及拍摄角度等往往较为复杂,因此,进行舌象分析时,首先需检测图像中是否存在合适的可供后续分析的舌象.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舌象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颜色校正的预处理,接着对图像进行分割得到多个连通域,通过判断连通域特征得到最终舌体区域后,再利用区域的纹理特征达到舌象检测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有较好的检测率,能够实现开放环境下的舌象检测.  相似文献   

5.
将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运用到中医舌象识别分类中,利用python工具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TensorFlow机器学习软件平台搭建舌象分类深度学习的MobileNets模型,分析中医体质与舌象之间的关系,用以发现其中的医学诊断规则和模式。经实验验证,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计算效率,很好地完成了舌象分类识别任务,从而辅助医生对病人体质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6.
传统舌诊结果,大多是依靠医者的主观判断,且诊断结果会因外界因素而干扰,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文中以舌象体质为着重点,参考前沿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理论,基于Inceptionv3构建舌象体质分类模型,取得了很高的识别率和计算效率,为中医舌诊体质分类客观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老年虚秘病理舌象的形成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我们对虚秘中的阳虚湿盛证与阴液不足证的患者进行了舌诊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表明两组病理舌象与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差异,并呈正相关.提示了血液流变学可作为研究舌诊的客观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探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对5例健康人及40例肝实热患者迸行人休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穴位皮温有循经性交化,疾病组穴位温度较健康组高0.37~1.36℃.这说明皮肤温度可以作为穴位病理反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味觉与温度     
咖啡凉了,苦味加重,菜汤凉了,咸味愈浓。热腾腾的饭菜,分外芳香,冷饭冷菜则索然无味,这是何故呢? 原来人之所以能够感受到食物的各种滋味,是由于味觉和嗅觉共同作用的结果。味觉是能溶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舌面和口腔粘膜上的味蕾所引起的感觉。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温度刺激的影响。一般说来,正常健康人对温度30℃左右的食物,味觉敏感度最高。嗅觉是由食物散发在空气中的物质颗粒作用于鼻腔上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嗅觉的刺激必须是气体物质,而气体物质分子的挥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温度的高低。所以,温度的不同,人进食食物时味道的感觉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舌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为中医临床必察之项.古往今来,为名医者莫不精深于舌诊.颜色特征是诊断的重要特征,对其进行识别(分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舌诊诊断系统的准确性.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的全局性,在HSV颜色空间中对舌象进行特征提取、降维,并通过AdaBoost把一系列弱分类器提升为强分类器,对舌象颜色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此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定量讨论生物体的传热规律,在建立所研究对象的生物传热模型基础上获得其解析解,以猪舌和人舌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创和无创实验方法获取舌体温度与血液灌注率间变化规律的实验曲线,研究舌体的传热过程。在理论计算中将舌体简化为楔形体,针对舌体的传热特性建立猪舌的准一维传热模型,方程的形式为二阶变系数非齐次方程,并求得其解析解。将人舌的有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验算,所得计算温度值与由热像仪测得的实验值变化趋势一致、此种建模及计算方法可从理论上定量分析血液灌注率与舌体温度分布变化之间的规律,同时说明人舌与猪舌温度分布随血液灌注率变化的规律相同。该模型亦适用于其他有内热源的近似于楔形肋生物体的传热计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焊接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红外热象仪能直接看到电弧下的焊接熔池的温度分布,因此以它为温度传感器作为弧焊机器人焊接系统的一环,比电磁、激光等其他温度传感器简便、快速、正确、可靠,有利于实时检测和监控. 本文研究指出,红外热象图可以实时地动态地显示焊接熔池及热影响区的表面温度.红外热剖面线的形状和尺寸随着焊接输入热、熔深、熔宽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并取得一组关系曲线.如果通过焊接过程的控制使焊缝熔深、熔宽保持不变,将使焊接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纺程加热一步法制取充分结晶纤维中的远红外加热法。为了弄清纤维力学性质随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变化,研究了加热温度对纤维结构形成的影响。应用红外光谱的分离技术,研究了加热过程中结晶形成的机理。发现不仅PET纤维的848cm~(-1)谱带发生了变化,而且通过对848cm~(-1)谱带分离成代表PET三种结构的三个峰838cm~(-1),846cm~(-1),853cm~(-1)也发生了变化。充分说明了温度在加工过程中对PET纤维结晶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些变化,又以大角X射线衍射及力学性能的测定作了旁证。表明了在红外光谱、大角X射线衍射和力学性能间有一致的变化。本文还对结晶结构的形成与工艺条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获得了用远红外加热法制取充分结晶纤维合适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机床立柱热变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有限元素法分析计算与红外测试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立柱的温度分布与热源发热量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从试验及分析中发现当热源处于立柱内某一位置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均匀的温度场,分析结果认为,它可能成为最佳热源区;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热源的不同位置对热变形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验证了该没想并提出了某些见解,为机床立柱的最优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x射线衍射方法探讨了南桐煤矿煤的结构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同时结合电镜高分辨工作和红外光谱实验分析,解释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根据辐射换热理论,对电加热远红外线低温辐射固化炉内的温场均匀性进行了分析,提出 调整IR元件的空发布及辐射改善均匀性的措施,并提出一种模拟工件表面温度的测量方法,进而组成了温场控制的微机系统。  相似文献   

17.
应用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测试了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场,首次揭示了陶瓷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动态温度场;应用三维高斯数值积分来日方长 第一类边界条件,建立了温度场与热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方程,研究了连续升温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机程序和单元自动划分程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坯体内温度场随表面温度场变化情况,把连续升温的温度场迭加到热应力场计算中,根据第一强度理论及热变形的概念,研究了坯体在烧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用无水乙醇的 KOH 溶液裂解不饱和聚酯树脂,产物经红外光谱证实有邻苯二甲酸(PA)和丙二醇(PG).不饱和聚酯树脂经室温下双相皂化裂解,用极谱测定有顺丁烯二酸(MA)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主要流行的两类微观机制模型——“负有效相关能模型”和“断键模型”——都表明a-Si:H的光诱导变化与其微观结构有关.本文研究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a-Si:H微结构的影响,和样品的光电导衰退依赖于微结构的关系.最后,从S—W效应的微观机制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测量熔体温度、液流模拟、红外吸收和扩展电阻探针研究了温场对硅单晶的氧含量和径向扩展电阻均匀性的影响。高温场中整个熔体的温度梯度与重力方向一致,矮温场中只有上部熔体的温度梯度与重力方向一致,而下部熔体的温度梯度与重力方向相反。高温场中整个熔体有热对流,矮温场中只有上部熔体有热对流。高温场中生长的单晶的氧含量明显高于矮温场中生长的单晶。高温场中生长的硅片,径向扩展电阻分布有中央平坦部分、剧烈起伏部分和边缘波纹起伏部分,矮温场中生长的硅片无剧烈起伏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熔体中泰勒柱与热对流区之间的切变层是高氧熔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