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电子束与重离子冷却储存环中的放射性核束相互作用,包括电子的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以及电子散射引起的核反应,可以对不稳定核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的研究.文中对进行这些研究的物理意义、所需电子束亮度以及设备进行了描述和粗略地估计.  相似文献   

2.
轻核的两种不同波函数—少体波函数和单粒子反对称化波函数,通过质子在轻核上的弹性散射进行检验,实验支持前者而不利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基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12C核2+和3-态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并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600 MeV和700 MeV的p-12C非弹性散射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p-12C非弹性散射截面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12C原子核基态及2+和3-激发态的α粒子结构观点在p-12C非弹性散射领域得到了检验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电子弹性散射探测28S核的质子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平面波Brown近似(PWBA)下, 研究了不稳定丰质子核28S的电子弹性散射过程. 计算并比较讨论了28S及其稳定同位素32S的电子弹性散射截面和形状因子. 结果显示28S的散射截面和形状因子在第2极小点附近(中等转移动量)对最外层的两个质子的电荷分布的变化非常敏感. 这表明用电子与不稳定核的弹性散射过程研究和探测丰质子核的质子晕结构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Q3D磁谱仪及其焦面探测器系统,90.72MeV处测量了^18O+^148Nd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角分布,并利用DWBA和耦合反应道计算程序FRESCO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弹性散射分析中,引入极化势的DWBA怀耦合道计算有类似的结果。另外,还讨论了非弹性散射激发过程中的核-库仑激发的相干效应,得出了描述相干强度的近似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伴随粒子飞行时间方法,测量了入射角为5℃以下的快中子在^7Li核上的弹性散射截面。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注量率衰减、多次散射和有限角分辨修正。对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其数据可为核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核参数。  相似文献   

7.
用相对论协变的核子-介子场理论,从耦合常数由符合核物质饱和有产Lagrangian出发,计算了Hartree-Fock自能,研究了有限核的光学势,并进一步讨论了不同靶核在不同的入射质子能量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与自旋可观测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利用伴随粒子飞行时间方法,测量了入射角为5°以下的快中子在7Li和6Li核上的弹性散射截面.用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了注量率衰减、多次散射和有限角分辨修正.对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其数据可为核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核参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动能为800Mev的质子由基态铅核(^208Pb)的弹性散射的角分布的分析给出了原子核半径(R)与核半径常数(ro)的值,这些值与从其它的测量原子核半径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动能为800Mev的质子由基态铅核(208Pb)的弹性散射的角分布的分析给出了原子核半径(R)与核半径常数(ro)的值.这些值与从其它的测量原子核半径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快中子位置灵敏谱仪,伴随粒子飞行时间方法,在3°~15°角区测量了14.7MeV中子在Ta核上弹性散射的微分截面,并将实验数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核数据是描述原子核基本性质以及原子核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核参数的总称,是核科学发展的基础数据,是连接核物理基础研究与核工程以及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核数据的内涵、种类和用途;然后对中子核反应实验数据库、核数据评价的关键流程以及国际上几个主要的评价核数据库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对我国核数据评价与建库工作研究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国际主要核数据组织的活动以及目前国际核数据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最后探讨了我国核数据评价与建库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国核数据工作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拟合实验的a—a散射振幅f_a为元振幅,用核的独立a粒子模型波函数,在Glapber理论框架下计算了1.37Gev的a粒子在(12)~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4.
测量了22MeV质子在~(28)Si上的弹性散射和四个激发态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实验数据与自洽单散射折叠模型计算进行了比较,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讨论。折叠模型计算中直接使用了由电子非弹性散射实验中提取的~(28)Si核的结构信息以及密度和能量依赖的复数有效相互作用CEG。  相似文献   

15.
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近似下,采用泡里关联的核波函数,使用一种唯象的NN湮灭势,对180MeV的p在^12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极化角分布和自旋旋转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自旋效应可以忽略,这种势模型与实验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6.
计算和评价了23Na的中子核数据,中子入射能量小于20MeV.计算和评价的内容为各反应道的截面、弹性散射角分布、能谱和所有出射粒子的双微分截面,还包括伽马产生值:多重数、角分布和能谱.评价工作以实验数据和核模型计算为基础.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符合的较好,并且符合于现有的评价库文件JENDL3.3.ENDF/B7.CENDL2和JEFF3.1.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9°~130°散射角范围,测量了22MeV质子在12C,13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以及在13C 核1/2+(3.09MeV),3/2-(3.68MeV)和5/2+(3.85MeV)激发态上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对12C,13C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进行了微观光学势分析,计算结果能较好地描述实验数据.采用全微观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理论对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小角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了13C的1/2+(3.09MeV)激发态存在中子晕结构.根据13C 核1/2+(3.09MeV)激发态的其它实验结果,对1/2+(3.09MeV)态的壳模型单体密度矩阵元(OBDME)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壳模型OBDME能较好地描述从电子散射实验得到的1/2+(3.09MeV)态的纵向和横向形状因子(form factor)以及547MeV质子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另外,作者在1/2+(3.09MeV)态的质子非弹性散射实验中观察到微分截面位于120°附近的一个宽峰,该峰可能与核的π场效应(pion field effect)有关.全微观DWBA计算结果大体上能给出3/2-(3.68MeV)和5/2+(3.85MeV)激发态实验数据的幅度大小,但对细节的描述还不能令人满意.作者的研究还表明了对13C核作仔细的大规模壳模型计算以及基于现代核子-核子力构造低能区密度依赖的完整的有效相互作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借助2种典型的处理夸克能量损失的方法,利用拟合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得到的束缚核子中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分别计算了核Drell-Yan过程中的微分截面比随运动学变量x1的变化,并与费米实验室E866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一方面验证了核Drell-Yan过程中能量损失效应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的处理夸克能量损失的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价夸克分布与海夸克分布的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l-A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结合p-A碰撞Drell-Yan截面数据来分别考察束缚核子中价夸克分布与海夸克分布的核效应,提出了一种检验解释EMC效应的理论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核数据特别是中子核数据是核物理基础研究、核能开发与利用以及核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是连接核物理基础研究与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桥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与核相关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概述了核数据、核数据用途以及国内外核数据发展动态,分析了国内核数据工作发展的差距,总结了国外相关核数据工作经验以及给中国核数据工作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发展中国的核数据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